多校划片的前提是不折腾学生和家长
近日,教育部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择校冲动强烈的地方,根据实际情况积极稳妥采取多校划片。这是教育部首次在官方文件中提出实施多校划片。
所谓多校划片,是指一个小区对应多个学校。热点小学和初中,会被分散至每个片区,确保各片区之间大致均衡。具体操作中,会通过电脑随机派位的方式,未能进入热点学校的学生,仍应就近安排至其他学校入学。
多校划片的新政引起很多关注,媒体提炼出来的点是“你的学区房可能白买了”。的确,多校划片意味着学区划分变得不可预测,买学区房多了“赌博”的成分。对于学区房的火热,可能会有一些降温作用,但回归择校热的本质问题,这样的政策疗效有待观察。
从实际操作层面看,多校划片的基本前提,是小区附近有几所不同层次的学校。否则,家门口明明有学校,孩子却要被派位到更远的而且可能更差的学校,显然既不合情也不合理。现实中,满足小区附近有多所学校可选这一条件的地区,可能多数是教育资源集中的城市核心地带。这些学校即便质量有一定差距,但一般也不会太悬殊。所以多校划片对这些区域的影响有限,至于名校相对“独立”的区域,多校划片当然更无“用武之地”。所以,既要可操作,又要避免激发矛盾,多校划片的适用范围可能非常有限。
多校划片意味着游戏规则更复杂,而越是复杂的规则,腐败可能性就越大,因为监督成本更高。原来划片入学,家长除了拼钱买房,可以暗箱操作的空间不大,因为“越区上学”容易被发现、被举报。如果多校随机派位,会不会出现更多的暗箱操作?
其实,多校派位依然是“治标”,是想方设法给家长择校增添障碍。应对择校这个老问题,还是要回归“治本”路径,也就是如何均衡配置教育资源。
这个“治本”之策,其实早有共识,甚至可说是老生常谈,问题在于如何扎实推进,或者说如何让家长和社会看到进展。对于家长买房择校,一直也有声音批之为“盲目”,这种“盲目”背后,有资源配置方面的因素,也有信息不对称的因素。
如果地方政府已经在加大教育投入,已经在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在缩小所谓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之间的差距,那就有必要进行充分的信息公开。比如近几年上海、广东的一些地方,在尝试公开教育的财政投入,但总体来说还是显得粗放,如果能具体到每个区、每个学校,能让公众看到政府对于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之间的投入一视同仁,甚至偏向基础薄弱的学校,并能监督资金的使用情况,或许就能对“差学校”多点信心。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各级政府确实在加大投入,确实在想办法化解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
另外,从一些国际经验来看,如果家长能更多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对于增强学校的黏合力,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非常有帮助。但中国很多城市,学校教育对家长是“封闭”的,家长无从干预甚至无从知晓学校的具体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家长为了孩子能受更好的教育,只能尽力选择更好的学校,而不能尽可能参与让学校变得更好。如果教育改革能够进一步促进学校的“开放”,让家委会等机构切实发挥作用,既能提升学校办学质量,也有可能化解更多家长的内在焦虑。
总之,均衡教育资源不是抽象空洞的理念,而必须有务实的、能让公众看到的行动。在这些方面有所突破,才有可能真正化解盲目择校的老问题。(敬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