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农村空心化趋势突出 乡村凋敝比春节空城更堪忧
原标题:部分农村空心化趋势突出 乡村凋敝比春节空城更堪忧
大街小巷没有招揽生意的吆喝声,马路上没有此起彼伏的喇叭声,停车场不用争抢车位,乘公交如同坐“专车”。刚进入除夕、初一,媒体概括的这种“空城”现象,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随处可见。媒体还描绘了人们的另一种烦恼:还没来得及享受 “空城”带来的惬意,就不得不面临饭馆关门、商铺歇业、保姆紧俏、快递“停摆”等诸多不便。
“空城”不是今年春节特有的现象,也不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特有的现象,如中新社记者在甘肃兰州主城区看到,“马路上除稀稀拉拉的本地车辆外,已鲜见外地车辆”,“呈现出空荡荡的冷清景象”。
每年春节,网上坊间对“空城”现象不乏吐槽调侃,那些留在城里过年的城市居民,以及一些原本想回老家但因故留在城市过年的外地人,大多对“空城”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一般也就是吐槽调侃一番,而不会觉得这里面有多大的问题,不认为事态有多么严重。
大量从事一般服务业、建筑业、制造业的外来务工人员返乡过年,加上一些城市居民利用春节长假外出旅游,城市一下子空旷、安静下来,一些服务行业出现“用工荒”或中断服务,不可避免会给居民生活带来影响。
然而,政府部门和公共服务机构对此有相应的预案和保障措施,将居民生活受到的影响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因此在“空城”之下,居民生活、城市运行和社会秩序都能保持正常水平,远没有严重到媒体所称的“平时人满是患,春节人少瘫痪”的程度。
另一方面,春节假期毕竟只有七天,长假结束后,回老家过年的人们就会陆续返回城市,空旷、安静的城市迅速恢复繁忙、喧闹的常态。对城市居民来说,“空城”带来的不便既是可以克服的,而且只需要克服一周或十天半月,这不过是常态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生活远不至于因此而“瘫痪”。
有专家认为,导致春节期间劳动力“候鸟式”大迁徙的根本原因是,外来人口没能够真正融入大城市,他们的“根”还在千里之外的家乡。这个结论当然是成立的,但问题又不止于此。设想一下,即便大量外来人口真正融入了大城市,只要他们的一些亲人还在故乡,只要故乡的小镇、村庄还在那里,每到春节,他们可能还是要不辞劳顿,费尽心力,千里迢迢赶回老家过年。我们不但要关心春节期间城市会不会“瘫痪”,也要关心那些融入城市的人们,每年春节还能不能回到故乡过年——那个他们熟悉热爱、魂牵梦绕的故乡,现在变成了什么模样?
近年来,一些地方农村空心化、乡村凋敝的趋势越来越突出,“以前到处种满了庄家和蔬菜,现在到处都是荒地野草;以前村庄规划有序,中间空地是孩子们的乐园,现在私搭乱建成风,一些村民搬走后房屋倒塌,一片颓废”,类似的景象频频见诸各种版本的“回乡笔记”,令人不胜唏嘘。中央提出,城镇建设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所有这些反哺农村、保护乡村的努力,都是为了保护我们世代相传的文化记忆,让城乡居民在社会生活中建立更多认同感、幸福感和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