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中国制造"如何在供给侧改革中发力

2016-03-11 21:12:56|来源:国际在线|编辑:杨玉国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黄蓉):有数据表明,去年一年,中国人海外消费了1045亿美元,大到电器,小到指甲刀、牙膏,无一不出现在国人海淘的篮子中,国人海淘的现象直指中国制造业的痛点——有消费需求,却满足不了。由于长期忽视了“提升消费品品质”、“转型升级”等供给要求,“中国制造”尴尬地在消费者对优质、智能、个性化商品的需求面前捉襟见肘。

  对于制造业面临的难题,今年中国政府报告就提出了相应的供给侧改革要求,其中包括“提升消费品品质。加快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建立商品质量惩罚性赔偿制度。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一供给要求,确实地为“中国制造”开了一处良方。而今年两会,也有不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围绕“中国制造”在供给侧改革之路如何发力献言献策。

  制造业要“质” 要“标准”

  长久以来,中国制造以粗放、密集型加工方式为主,被贴上了低质低价的标签。而国人海淘现象则促使制造业思考海淘背后的消费动因——消费者追求高质低价的产品,而相较于低价,高质更具吸引力。而高品质产品的缺乏,与高标准空缺不无相关。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明波说,“为什么我们的消费者愿意去国外买东西?一年买1000多个亿,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产品的要求标准比较低。因此,一定要把质量标准提上去,才能让消费者对中国制造有信心。”

  制造业要“智” 要“创新”

  全国政协委员、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认为,经济新常态下,传统产业代表的旧动力在减弱,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新动力不足,成为我国制造强国的主要挑战。

  全国人大代表、东方电气风电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工程师赵萍认为:“中国制造要从科技创新找动力。科技创新既是中国制造转型的动力,也应是中国制造的内在品质。”

  而全国政协委员、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则用了一个很生动的说法解释了科技创新对于制造业的重要性,他说“生产力三要素中的劳动力、劳动对象、劳动工具,三者的关系都是做加法,可是科技不是做加法,而是在做乘法”。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说,中国制造在占全球该领域增加值的近四分之一,但换回来的等价物却不到四分之一,是什么让等价交换缩水了?就是其中科技创新引发的生产力问题,中国制造在靠廉价加工存活时,国外制造在用科技创新将物品价值倍级增长。

  制造业要“品牌”

  中国制造业因长期处于生产链条中的“加工制造”环节,对于产品的前期研发和后期的品牌销售却都存在着短板,这一问题可从国人到日本买马桶盖事件中窥见一斑,明明是中国制造,却要去日本购买,近在眼前的产品却无人问津,这背后就隐匿着制造业在科技研发和品牌塑造方面的忽视的原因。

  全国人大代表、海尔集团轮值总裁周云杰说,“中国制造不要单纯地追求智能制造方面,要以品牌为核心来推动制造的发展。只有以品牌为核心,中国制造才能有更大的方向”。

  而对于去年初的“马桶盖事件”,全国人大代表、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则回应,她曾做过一个实验,把品牌去掉,让国产电饭煲与国外产品同台竞技,结果中国货胜出。从这则故事可以看出,在制造业的竞争环节,品牌塑造必不可少,只有当中国品牌享誉世界之时,中国才是从制造大国迈入制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