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看两会:李克强记者会为中国经济注入信心
3月16日,李克强总理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回答记者提问。 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国际在线专稿:3月16日上午,李克强总理在本年度的全国人大例会闭幕之后例行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问。之后,外国媒体纷纷用“充满信心”、“乐观向上”、“斗志昂扬”等词语形容李克强总理的这场答问,评价称李总理的答问为中国经济注入信心。
路透社3月16日发文称,李克强总理对于中国经济的评价“充满自信”。文中写道,李克强在记者会上做出了“只要政府坚持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就不会‘硬着陆’”的坚定表态,并谈及了供给侧改革、政府简政放权、加强金融监管等一系列中国政府关于经济发展的调控措施。
文章评论,尽管近期由于国际与国内需求不高、投资疲软以及产能过剩等原因,中国经济增速减缓,但此次李克强总理讲话中提到的推进供给侧改革以及2016年实现6.5%-7%的经济增长目标,无疑会为中国经济释放新的增长动力。
《华尔街日报》3月16日发文称,李克强总理通过讲话给了中国人民一个巨大的承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将在确保人民就业稳定的前提下,进行一场“规模宏大的经济改革”,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文章称,在长达10余天的“两会”期间,通过一系列政策报告以及22场记者会,中国领导层向民众展示了一个恢宏的计划:通过创新、互联网以及高新科技改革日益落后的制造业,中国经济将会找到新的增长引擎。此外,对于专家们指出的在经济转型期间容易出现的问题,如可能出现失业潮等,中国领导人也给出了妥善的解决方案。
文章指出,由于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曾经历过大规模的失业潮,因此中国政府有着丰富的下岗工人再就业的安置经验。另外,相比20年前,中国经济已经增长了10倍有余,社会保障网络更加完善,政府的资源也更加丰富,因此在化解过剩产能方面的改革会格外谨慎,不会过于激进,也会有更多的方式来确保下岗职工得到妥善安置。
塔斯社的报道也注意到了结构改革可能会导致部分人失业的问题,并于3月16日发表文章称,李克强总理在记者会上为所有人吃了一颗“定心丸”。
“现在我们已经选择了钢铁、煤炭这两个行业在去产能上先行突破,与此同时要避免出现大规模的下岗潮,”文章援引李克强的发言称,“大量职工的饭碗不能丢,而且争取让他们拿上新饭碗。对于一时还不能够做到的,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有能力进行妥善安置。中央已经建立了1000亿元主要用于转岗安置的专项奖补资金,如有需要还可以增加。”
文章称,据专家统计,中国钢铁、煤炭行业的结构改革有可能导致180万人失去自己原本的工作,但中国政府“绝不会允许因为削减过剩产能而出现大规模的失业潮”。
马来西亚《星报》3月17日的文章评论,李克强长达两个小时的答记者问“充满信心,斗志昂扬”:通过一系列创新手段,中国政府将在国际经济放缓的压力下,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并与此同时进行结构改革,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为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点。
巴基斯坦《民族报》3月17日的报道援引李克强总理的话表示,在新的增长引擎与升级后的传统动能的带动下,中国经济一定能够克服困难,达到新高度。文章评论称,尽管中国经济近期下行压力较大,但是中国政府仍然完成了接近7%的经济增长目标。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政府并没有大量采用经济刺激措施,而是选择了结构性改革——这虽然是一条艰难的道路,但也是一条正确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渠鸿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