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看两会:“十三五”规划——中国转型创新发展模式
编者按: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和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于3月3日-16日在北京召开。2016年既是中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中国2016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目标、经济改革、"一带一路"建设、金融市场发展等重大议题,都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为此,《熊猫观察》栏目特请关注中国"两会"的外国专家学者和海外华人撰写系列文章,对上述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作者:罗伯特·劳伦斯·库恩
【熊猫观察原创】中国将往何处去?中国正在进行一场全面治国理政、深化改革发展的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或许我们可以从这场空前的变革中找到答案。中国的发展成就有目共睹、令人惊叹!中国华丽转身,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很有可能将跃升为第一大经济体。事实证明,中国只用了几十年就走完了其他国家几百年的发展道路。诚然,深刻的变革也带来了方方面面的问题,使中国面临各种各样的矛盾与挑战。
中国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来得适逢其时。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改革进入“深水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挑战,而整个世界都在密切关注中国的改革和转型之举。
《规划》涉及了哪些重要方面,提出了哪些新的方针政策?作为世界经济的风向标,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目标将是多少?下一步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将会有哪些障碍和潜在风险?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如何在推动敏感领域的改革中打破既得利益集团的羁绊,从而保持中国经济的发展势头?如何平衡工业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利弊?政策将向哪些行业倾斜?随着社会需求的增长、期望值的上升以及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如何持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五年规划(原称“五年计划”)到底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怎样的作用?新政策如何与原来的政策相衔接?
以上所涉及的还只是中国必须面对的挑战和必须回答的问题中的一部分。
不仅中国人民想知道中国经济的现状及发展方向,国际社会也很想了解。我觉得,解读《“十三五”规划》有助于评估中国的现状,而跟进《规划》的实施有助于判断中国的未来。
《“十三五”规划》将引导中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持续发展,其总体构想是在实现经济转型的同时保持中高速增长。《规划》是中国下一个五年的改革发展路线图,既明确了发展目标和方向,也对各个领域的改革转型做了具体部署,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个目标是习近平主席“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第一个,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首个目标。
把《“十三五”规划》与《“十二五”规划》相比较,我们能发现两者之间有很多不同之处,尤其是“十三五”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值得关注的是,创新将发挥“引领”作用,而改善生态环境则被提升到国家战略重中之重的高度。另外,国家政策将重点扶持与科学技术相关的行业,特别是信息技术(IT)、环保技术、医疗保健和生物技术,以及高端制造业(如机器人技术应用)。《“十三五”规划》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全面消除贫困。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在“十三五”期间,中国的年均经济增长目标设定在6.5%以上,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结构将得到优化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污染制造业将向高附加值产业和服务业转型,同时将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在下一个五年中,新型城镇化、价格改革(尤其是能源价格改革),以及政府服务的优化,也将成为驱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国将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允许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
毋庸讳言,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将面临诸多的问题和挑战。比较突出的一系列困境和难点有:增速放缓、市场波动、社会发展不平衡、产能过剩、污染严重、债务过多、工资上涨、竞争力下降、住房供大于求、一些基础设施闲置,以及国企改革不到位等等,不一而足。而且,广大民众都迫不及待地期望改革能有立竿见影的成效,爱之深,责之切,因此上述问题难免被进一步放大。
此外,如果有人认为中国的反腐力度即将减退,那就错了。“从严治党”旨在让官员“不想腐、不敢腐、不能腐”。
上述问题都确确实实存在,是经济在短期内飞速发展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对于这些问题,中国都在积极寻找应对之策、解决之道,尽管一时难以做到尽善尽美,但始终力求协调发展。按照《“十三五”规划》,中国将致力于以创新为驱动力的发展,弘扬企业家精神,发展科学技术,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通过户籍制度改革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困难。
有人仅仅以年度GDP增长率为标准来看待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这种判断既不全面,也不客观。如果今年中国的GDP以约11万亿美元为基数增长6.5%,那么增量约为7000亿美元,大致相当于十年前增量的两倍(2006年的经济增长率是12.7%)。更可况,中国目前的人口数量只是略多于十年前,因此人均GDP增量仍远高于以前的高速增长时期。不过,中国经济增长的效益的确不是很高,所以才导致工业产能、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出现过剩。由此可见,中国经济发展所涉及的因素相当复杂。
我们应当着眼于更长的周期来分析中国经济的发展。毕竟,市场经济具有周期性,高峰与低谷循环交替,繁荣与萧条周而复始。因此,如果宽泛地把经济放缓定义为“崩溃”,那么“崩溃论”者在经济周期的某些节点或许是“正确的”(就像对一个停止走动的钟表来说,它的指针位置每天一定有两次是“正确的”)。在受到国内产能过剩等问题的困扰及全球经济下行等外部冲击的情况下,中国正在经历经济增速放缓的周期。但这绝不是一些人所说的“崩溃”。我认为,中国经济不会崩溃。
在《“十三五”规划》的执行过程中,中国将把“创新”置于最为突出的“核心位置”。因为创新能催生新企业、新产品,甚至孕育新的商业模式。不过,与低成本制造业企业相比,创新型企业的成功之路要艰难得多。商业领域无易事,但如果你拥有大量技能优秀的人才资源,且他们还愿意拿着较低的薪水努力工作,那么你的成功几率就会比较高。事实上,低成本制造业是中国实现历史性经济腾飞的驱动力。
然而,创新的运作方式与低成本制造业完全不同,不能通过公式或法令来实现。你可以精心设计出一套创新的做法,并完美地付诸实施,但却无法保证其在市场上获得成功!决定市场成败的因素往往不会显而易见,一些超出人们控制范围的微妙因素也许就能决定创新的命运。创新的成功率天生就比较低,这就意味着应该允许创新型经济经历失败,应该把失败看作通往成功的必要代价。
由于中国把科学技术作为未来发展的制胜法宝,所以创新的地位尤为重要。中国的两大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这两个目标都需要借助技术进步和创新精神,这二者都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都需要科学的思维方式。
要让中国的科学完成这些重大使命,应当进行哪些调整呢?如何增强创造力?如何鼓励批判性思维?如何把看重资历和关系的等级体系转变成奖励能力和结果的择优机制?如何高效地分配研究经费?政府的最佳角色是什么?
要发挥全部潜能,中国科学领域必须进行改革。一些科学家认为,科研成果评估机制和经费发放机制等现行体制束缚了他们的工作。更为重要的是,必须鼓励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前者将挑战传统智慧、公认规则和权威观点,后者将带来新的创意、技术、产品和服务。
我认为,引入竞争机制是促进中国转型的最有效、最有力的政策措施。每个行业都有其最佳的行业结构,也就是主要参与者的理想数量——通常是少数几个主要竞争者共存的格局(不是很多个,那样过于支离破碎;也不是只有一个,那样会形成垄断)。
此外,中国为外国企业进一步放开市场也很重要,这不光是为了履行中国的国际承诺,也是为了通过更多竞争加快中国市场的发展,同时改善中国人民的生活。然而,对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中制定“规划”的做法,有人提出质疑,认为这种规划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
对此,中国的回应是:中国的国情独特——人口众多,发展迅速,且不平衡,又有着历史传统的惯性。由此可见,中国的转型之路确实具有其特殊性和唯一性,在人类发展史上也尚无先例可循。然而,中国经济的转型,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对世界而言都至关重要。我们期待 “十三五规划”推动中国转型创新发展模式获得成功!我们也期待中国新一轮的强劲发展将助力世界经济的复苏!
【作者简介:罗伯特·劳伦斯·库恩,知名学者,政治/经济评论员,国际企业战略师。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的首发式上,库恩博士发表了讲话; 曾担任2015年9月习近平访美期间西雅图讲话期间CNN的直播评论嘉宾。他还担任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走近中国》栏目主持人。(栏目制片人:朱亚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