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两会”:筑牢增长信心 关切民生福祉

2016-03-17 10:28:03|来源:国际在线|编辑:赵妍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任杰):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16日在北京闭幕,一年一度的“两会时间”宣告结束。随着“十三五”规划纲获得表决通过,中国今后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今年两会上,中央最高层传递了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坚定信心,而“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的政治话语,彰显了政府的执政理念。

  一年一度的两会是中国政治生活的大事,当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在人民大会堂共商国是之际,普通百姓也带着生活中的期许,关注着两会传递的政策信息:

  “我比较关注的,第一是孩子教育,第二是空气(质量)。”

  “我希望医疗有所改进,尤其是重病、大病患者这块有所改进。”

  “现在的路况有点太拥挤了,开车、坐公交都是比较不方便的。希望在早晚高峰的时候,多开一些朝夕路段。”

  “我关注老年人问题这块,养老院有的还真不好进,在这方面要多考虑考虑。”

  民众对于社会民生的期待,从根本上说,有赖于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去年,中国经济增速25年来首度“破7”,中国免不了“经济硬着陆”的论调在国际社会不断散播。越是困难之时,信心堪比黄金。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将通过更大力度的经济结构调整,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为改善民生夯实基础:“今年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6.5%-7%,考虑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衔接,考虑了推进结构性改革的需要。稳增长主要是为了保就业、惠民生,有6.5%—7%的增速,就能够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

  无论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还是本次全国人大会议表决通过的“十三五”规划纲要,政府对民生议题着墨颇多,从扶贫脱困、医疗养老、稳定房价,到扩大就业、环境保护、交通治堵,社会关切尽收其中。

  就像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说的,即便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各项民生建设不会放松,只会加强,“切实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为政之道,民生为本。我们要念之再三、铭之肺腑,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财政收入增长虽放缓,但该给群众办的实事,一件也不能少。”

  根据规划,今后五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保持在6.5%以上,如期实现后,经济总量将超过90万亿元;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000万人以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同时,还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提高中等收入人口比重。

  面对补齐民生“短板”的需求,中国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表示,今年国家财政赤字水平将适度提高到3%,首先要保证重点民生支出,“按照可持续、保基本的原则,安排好民生支出,严格控制例如“三公”经费的增长,甚至要压减,让更多的支出保证来基本公共服务和重点民生支出。”

  有观察人士指出,在民生大事上,政府还设定了更刚性的约束机制,“倒逼”自身发力。以环境治理来说,今后五年,中国335个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要超过80%。全国政协委员、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指出,要加大对地方政府的问责力度:“第一建议明确责任,一定要把这80%的目标责任细化落实到各级政府,落实到每一年。第二严格考核问责,把每一年完成指标任务作为那个地方干部的政绩考核,完不成要追责。第三严格执法,尤其要严格环境执法,绝不能因为一时的经济发展,每年的环境目标任务完不成。”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本次两会参加地方团组审议时说,要一手抓结构性改革,一手抓补齐民生短板,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坚决守住民生底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认为,从今年两会和“十三五”规划纲要释放的信息来看,让老百姓有更多的幸福感和收获感,是中国社会的发展需求,也是党和政府的执政追求,“到2020年,我们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最根本的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十三五’规划最大特点是体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老百姓的需求和愿望,基本上以民生和经济发展为主,也表明了政府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