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调整玉米临时收储政策 将实施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新机制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肖中仁):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国家粮食局等6部门近日联合召开媒体通气会。会上透露,2016年,中国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将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以更好地发挥市场形成价格的作用。
从2007年起,中国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实行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这一政策有效保护了农民利益,促进了玉米生产的稳定。不过,近年来中国粮食连续增产,玉米是主要的增产品种。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玉米产量为4491.6亿斤,同比增加178.7亿斤。而由于市场需求低迷影响,2015年玉米消费仅为3500亿斤,阶段性过剩矛盾突出。
与此同时,受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影响,国际粮价深度回落,中国粮价已成为全球“高地”。国家粮食局调控司副司长罗守全指出,国外玉米及替代品也在深度影响着国内市场,导致供过于求矛盾持续加剧,“国内外主要的粮食品种出现价格倒挂,价差一直保持在每吨几百亿的水平,2015年临储价格下调后,玉米市场价格有所回落,但目前国内外玉米每吨价差仍高达600多元,玉米进口增加较多。同时,大麦、高粱、木薯干、DDGS等玉米替代品进口数量激增,对国内玉米市场造成了较大冲击。”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贸司副司长刘小南表示,当前国内市场消费低迷、加工转化开工不足,还有玉米库存不断增加、东北等核心产区新粮收储矛盾,以及安全的储粮压力比较突出。刘小南说,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势在必行,“近年来粮食供求结构性矛盾逐步凸显,特别是玉米已呈现阶段性供大于求的局面,库存高企、财政负担加剧,国内外价差较大,收储和进口压力逐步增大,用粮企业经营困难突出,不利于生产稳定发展、市场平稳运行和农民持续增收。”
据刘小南介绍,2016年,中国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他强调,这次改革的指导思想与过去实行的临储政策是一致的,都是坚持把保护农民利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玉米价格由市场形成,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调节生产和需求,生产者随行就市出售玉米,各类市场主体自主入市收购;另一方面,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给予一定财政补贴,中央财政补贴资金拨付到省区,由地方政府统筹补贴资金兑付到生产者,以保持优势产区玉米种植收益基本稳定。”
据透露,具体的补贴办法将报国务院批准后对外发布与实施。其中,中央财政补贴的水平各省区将保持一致,还将鼓励地方将补贴资金向优势产区集中,充分发挥价格对生产的调节引导作用,体现优质优价,促进种植结构调整。
而随着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推进,中国对稻谷、小麦等品种收储价格改革也将稳步推进,从而实现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作用的改革目标。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局长赵阳介绍说:“对于稻谷、小麦等品种,将在继续执行并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基础上,抓紧研究后续改革方案,以理顺不同粮食品种之间合理的比价关系。对于新疆棉花和东北地区正在进行的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将继续跟踪总结,借鉴试点中取得的有益经验,为进一步完善改革方案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