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社情民意 人民政协求取改革最大公约数
2016年3月3日下午15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开幕。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代表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作工作报告。俞正声强调,一年来,常委会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大战略部署,突出重点,体现特色,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众所周知,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分析俞正声提到的“四个方面”,依然能够感觉到其高屋建瓴的政治目光,牢牢把握这“四个方面”,将为2016年的政协工作提供内核动力,“我们要做什么”,“我们如何去做”,“我们以后怎么做”。
把握政协性质定位,确保正确政治方向。
方向错了,一切工作都容易出错,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不可动摇的,这是参加民主政治生活的大前提。在中国这个近十四亿人口的国家,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政协发挥参政议政作用的保障。作为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政协必须要体现民主性,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准确把握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机构、发扬人民民主重要形式的性质定位,切实发挥发扬民主、参与国是、团结合作的重要平台作用。
按照俞正声同志的指示,我们应当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觉在宪法法律和政协章程范围内开展工作,召开全国地方政协工作经验交流会,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推动各级政协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政协性质定位、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坚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原则贯彻落实到履职工作各方面。
坚持协商格局,增强协商议政实效。
2015年,中国政协认真履行了政治协商的任务使命,积极发挥了协商议政的作用。政协议题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召开全体会议、5次常委会议、2次专题协商会、20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各种协商形式联动配合,情况介绍、会议发言、互动交流等方法综合运用,进一步形成宽领域、多层次、常态化的协商议政格局。除政协全体会议外,还开展了107项视察调研和40次协商活动,1546位委员、4697人次参加,占委员总数的69.8%。
中国体量庞大,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一些问题较为复杂,需要协商,需要沟通,我们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丝毫不容小觑。政协肩上的压力大,责任大,作用大。中国政协的政治协商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重要体现,必须增强协商议政的实效。因此就必须加强视察调研与协商议政衔接,以调研促进协商质量提高、以协商促进调研成果转化。
注重问题导向,强化民主监督职能。
人民政协是民主监督发挥功效的重要平台,是把民主监督的效果落实到生活的重要途径。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认识,民主监督是对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的实施,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通过建议和批评进行监督。它是参加中国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通过政协组织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的监督,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政协中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之间进行的互相监督。
既然要监督,那就需要有针对性的监督,注重问题导向至关重要。问题导向能够反映一定程度上的社会意愿以及诉求,必须引起重视。显然,强化民主监督的职能就必须看准问题导向,做好具体问题的监督,推动相关问题的解决,切不可弄得关注的问题不得解决法,监督的问题久无问津人。因此,我们必须按照开展监督有计划、有题目、有载体、有成效的要求,针对重大改革举措落实和群众关切,要坚持调研、协商、监督的有机结合,深入到一线摸准情况,绝不纸上谈兵,紧盯重点追踪监督,绝不虎头蛇尾,认真负责地提出批评性、建设性意见建议,大力推动相关工作改进和政策出台。
着力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工作机制。
根据俞正声同志的讲话,过去的一年,我们可以知道的是政协已然是在“着力制度建设”方面进行了大的努力,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在这一方面,我们能够看到的是:“制定或修订委员履职、专委会工作、提案办理协商、委员视察考察、专题调研和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10项制度,进一步完善以政协章程为核心,覆盖会议组织、经常性工作、自身建设的制度体系,推进履行职能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文章因时而著,政策因时而异,制度也需要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注入新的活力。一汪湖水,看着“圆润肥满”,若是僵化不动,照样是会化成一汪死水,终究是会死气沉沉的。到时候就真的是千牛之力猝于庸了。我们必须明白,着力制度建设不是一般过去时,而是现在进行时,其重要性显而易见。笔者认为,着力制度建设永不落伍,只能说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存在程度性的差异,但不可改变的是制度必须逐步根据当时的社会环境进行完善的必要性。提出“着力制度建设”是大局观的表现,是危机感的认识,越早发现制度的瑕疵,越早解决制度的问题,让制度越完善,我们的路子也就越走越好。
(未来网特约评论员 鹿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