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折点”上,中国将携手G20拉动全球经济转危为安

2016-03-08 13:58:48|来源:国际在线|编辑:李雪

图片默认标题

  今天,王毅外长在两会记者会上针对中国主办2016年二十国集团(G20)峰会的提问时指出:“现在世界经济又到了一个转折点,如何来摆脱长期的低迷不振,如何找到新的增长动力,如何来有效地协调各国的政策,国际社会正在把目光转向中国。”这个“转折点”颇有深意,揭示出今年G20峰会所面对形势的紧迫性。

  2015年12月,随着美、欧股市的一轮暴跌,全球金融市场陷入了动荡与恐慌之中,“大衰退”成为西方舆论热炒的话题,新的金融危机似乎“山雨欲来风满楼”。在此种形势下,中国作为G20主席国的任期拉开序幕,摆在眼前的是严峻的挑战。简单回顾一下G20领导人峰会的历程,就会发现,当前形势与2009年经济危机最困难之时十分相似。

  G20领导人峰会机制源于2008年“金融海啸”来袭。当时,全球20个最大经济体的领导人齐聚华盛顿,对经济危机发源地美国的经济形势进行“会诊”。会后不久,美联储就开始了第一轮“量化宽松”;2009年4月,G20在伦敦举行了第二次会议,以应对“金融海啸”向全球蔓延,导致金融危机深层化发展;5个月后,G20第三次领导人峰会在美国匹兹堡举行,这次会议上宣布G20取代G8成为全球经济协调的首要论坛。

  2009年,全球GDP下降1%,贸易量下降12%,投资流通下降36%,全球资产缩水50万亿美元,股市市值近乎“腰斩”50%——全球经济危机处在深层化发展之中,各国不得不通过加强经济政策协调来应对。因此,一年内两次召开G20领导人峰会。

  2016年的形势紧迫程度之甚,丝毫不逊于2009年。仅在1月,全球股市暴跌造成的损失就达8万亿美元,“速率”远超过2009年。更加严峻的是,部分主要经济体的政策新趋势,若不加以协调,恐怕将对全球经济造成不可逆的长远伤害。这种新趋势主要指“负利率”。

  1月28日,日本央行突然宣布实施“负利率”,引起全球市场恐慌。早于日本实施该政策的欧洲央行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在将于3月9日至10日举行的欧洲央行货币政策会议,扩大“负利率”政策规模已成定局。而美联储也表示在对今年下半年实行“负利率”的可能性进行研究。

  笔者认为,“负利率”政策将对全球经济造成长远危害。简单来说,它颠覆了数千年来形成的“利率不能为负”的金融基本规则,导致无法计算作为金融运行基础的贴现率,因此,也无法计算“未来收入总和”。其造成的后果是,投资机构为了能“算账”,不得不给资产假定一个高得不可能风险溢价。简言之,资产价格无法计算,于是就只能投机,尤其是投向“零收益率资产”。近几天出现的原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的暴涨即为明证——由于没有实体经济支撑,这种暴涨必将有暴跌伴随。若任其发展下去,“负利率”将给全球经济带来重创:利率、汇率将无法监管,货币将失去意义,极端通胀和极端通缩都可能发生。正如国际清算银行(BIS)3月6日发布的报告所指出:如果欧洲与日本央行进一步下调负利率或者长期维持负利率,那么,个人以及金融机构的行为将难以捉摸,将带来严重负面后果。

  在这样的历史节点上,中国提出四个“I”,即“共同创建创新(innovative)、活力(invigorated)、联动(interconnected)、包容(inclusive)的世界经济”,这是针对全球经济增长新困境、保证各国承诺的执行力而提出的“中国方案”。这四个单词是根据中国经验,试图抓住当前国际社会对于世界经济治理的最关键问题,指明了实现全球经济平衡、可持续增长的道路:“创新”是实现长远发展的动力之源,靠创新来释放体制活力和创造力,靠创新实现科技进步,这是实现全球经济复苏的根本出路;“活力”强调让经济发展的引擎高速发展,让世界经济气通血畅,焕发新动力;“联动”是实现全球整体、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各国合作联动,才能减少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实现经济的稳步发展和优势互补;“包容”强调发展的价值要惠及所有国家,从而释放巨大的市场需求。

  当前,中国已经从2009年时的全球经济政策协调的受益者,变为全球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今年9月,将在杭州举行的G20第11次领导人峰会将给世界前进的道路带来新的可能性——中国作为以实体经济为主导的大国,必然能够把通过实体经济发展重振全球的G20价值观推动下去。如果成功落实合力发展实体经济的中长期政策框架,G20将成为全球经济的长效治理机制,在“创新、活力、联动、包容”方面为世界作出表率,势必将提振信心、拉动经济复苏、释放发展潜力,为世界经济的新增长创造光明前景。(贾晋京,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宏观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