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直击东北经济 · 专家谈】新一轮东北振兴要打好组合拳
2017-01-16 10:30:24  |  来源:国际在线  |  编辑:梁生文

  【直击东北经济】吉林省进入“卫星+”时代 商业卫星助力农业与城市发展

  2016年11月,《东北振兴“十三五”规划》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这标志着新一轮东北振兴已经吹响号角。2017年1月,作为随行专家,受邀参加了由中央网信办指导、吉林省网信办主办、中国吉林网承办的“直击东北经济——吉林行”主题采访活动,通过边走、边看、边想,直观感受到了吉林省和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也一直在思考东北地区如何才能实现新一轮振兴。

  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东北地区也面临着经济增速放缓的现实,再加上体制机制等深层次矛盾,东北地区已经不复20世纪90年代之前经济相对发达的地位,其经济增速甚至一度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不能据此就对东北地区经济持悲观论调。从调研来看,当地经济亮点很多,企业一直在努力进取。比如,吉林省珲春市在无海岸线的情况下发展成为东北亚区域内重要的国际水产加工基地,老国企吉林石化公司的ABS产品成为国内知名家电企业的重要原料……东北经济增速放缓,既有大环境下的共性问题,也有其固有的特殊问题。我们要用客观、历史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东北地区目前的经济现状,同时应当深信改革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新一轮东北振兴的关键。

  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振兴发展,还需注重在以下几个方面打好组合拳。

  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促进产业升级,使相对低水平外延型的增长提升到高水平内涵型的增长。产业升级能够使产品在市场中更有竞争力。而产业升级依赖创新和增加科技含量。这需要增加研发投入,还需要优秀人才。从东北地区“十二五”时期主要指标的实现情况看,仅有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等个别指标未实现规划目标。“十三五”时期应当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等形式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东北地区人口净流出背景下,留住、吸引住优秀人才也需要相应的制度和政策支持,比如发放就业补助资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等。

  增加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促进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东北地区有着厚重的生产制造底蕴,但融资、技术转让、检验、物流、人力资源服务等周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显得滞后。应当从多方面着手积极发展相应的生产性服务业,这同时有利于东北地区传统制造业的转型。生活性服务业不只是简单的衣食住行服务,还包括教育、医疗、旅游、体育、休闲娱乐等更高层次的服务类型。在这一方面,东北地区应当着力发挥自身潜能,培育品牌,精细化,特色化,多角度,不断挖掘附加值。来到吉林,切身感受到当地森林覆盖率高,天是蓝的,水是甜的。这些都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在此基础上,东北地区旅游业已经发展了多年,但是,还应进一步树立品牌,提供精细化服务。不仅如此,东北地区养老服务业和健康服务业也有发展的优势,可以吸引其他一些省份的老年群体享受养老和休闲养生服务,通过消费来拉动经济。

  创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民营经济有助于吸纳就业,也是创新的重要力量。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不利于创造就业岗位和创新。政府部门需要着力实行负面清单,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审批手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要素成本,通过服务型和法治型政府的建设,营造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有利环境。同时,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使国有资本向优势企业和领域集中,为民营资本参与一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创造机会。

  另外,东北地区还需要增加跨行政区划合作的范围和程度,加强合作,协同发展,优势互补,避免同质化和恶性竞争;注重内部地区之间的发展平衡;下决心进一步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的职能。

  改革是东北振兴的关键。但是,改革势必引起一部分群体权利义务的改变,我们应当找到改革的最大公约数,形成共识,以较少的社会经济成本排除转型中的制度性障碍,发挥区位、资源等优势,民生为本,共享发展,顺利实现新一轮东北振兴。(何伟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