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在南方读书的东北学生,只要和身边人一提到东北经济,他们总会不由想到“大豆高粱,森林煤矿”。的确,这就是传统的东北经济发展模式,借助东北肥沃的黑土地并依托丰饶的矿产林业资源,带动东北经济的发展,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即便近几年身边一直有人抱怨东北经济发展问题严重,但是我却认为东北经济的前景依然存在发展机遇,应该对于东北经济的发展多一分期待。
当我看到家门外原本低矮的平房,早已被一幢幢高楼所取代时,当我看到原本杂草丛生的荒地,现在已经是万家灯火时,我知道东北人民的生活条件正在蒸蒸日上。在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评选中,一些东北的城市也是榜上有名。生活富足了,“幸福感”自然也就来了。不仅仅是东北,全国亦是如此,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层面的“绿色消费”,对于精神产品中的文化内涵越发看重。而文化旅游产业在今天的东北也是方兴未艾。
我曾经就读于中原和南方地区的两所学校,与这些地区比起来,东北的文化底蕴相对欠缺,历史也不够悠久。但是东北的本土文化依旧以其特有的魅力,正吸引着诸多国内外友人前来体验和感受。而一提到东北的本土文化,最让东北人引以为傲的就当属东北冬季的冰雪文化了。虽然冬季的东北天气极寒,但是每年仍然会有大批的海内外游客来此观光。
曾记得有一年冬至,我来到了中国最北端的黑龙江省漠河县游玩,尽管那时的气温接近零下40度,而那时的北极村却几乎爆满,游客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只为在国内一睹“极夜”景观。那里的邮局被称为“中国最北的邮局”,我还曾盖上中国最北邮局的邮戳,为家人寄出了满载祝福的明信片。而我自己又是哈尔滨和长春的冰雪旅游节的常客,每年冬天除了看到冰灯、雪雕这些传统的极具匠人精神的景观,还偶尔会体验雪地摩托、冰雪越野等一些极富现代化色彩的冰雪旅游项目,每次都会看到很多来自热带国家的游客不远万里前来感受难得一见的异域风情。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查干湖冬捕,更是让人看过一次就永生难忘,喇嘛诵经、“渔把头”朗读祭湖词、捞头鱼,众人拉网捕鱼的收获场面更是堪比秋收时的喜悦。近几年来,“头鱼”更是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意义,拍卖的价格甚至接近百万。
东北地区特有的民俗文化也是魅力十足。东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区域,满族、朝鲜族、蒙古族、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在东北地区有着较为集中的分布,而这些民族特有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习惯也是各具特色。
2014年夏天,我曾来到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访友,顺便也品尝了极具朝鲜族特色的美食,如打糕、冷面、泡菜等。尽管城市不大,却见到了许多外地人前来游玩。在劳作实践中形成的朝鲜族特色的文体活动也极具特色,农乐舞、长鼓舞、象帽舞等舞蹈以及悠扬动听的朝鲜族民歌,从一个侧面表达了东北人的热情好客,构成了东北传统文化的一景。临行时,友人将“长鼓”这一朝鲜族风物的代表,作为旅行纪念品赠与自己。偶然中与几位年龄相仿的游客攀谈,深深地感受到在“韩流”文化席卷着国内的当下,有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来到这里,感受传统朝鲜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品尝正宗的料理美食,观看精彩的歌舞演出,并将这种文化传播到了四面八方。
除了东北地区特有的民俗文化与冰雪旅游以外,东北地区的文化也受到了传统工农业基础的影响而异彩纷呈。东北地区一直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深厚的农业基础,为农家乐文化提供了扎实的基础。身边的一些亲戚和朋友会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之余,利用闲暇时间来到农村的一些“农户”家中,采摘新鲜瓜果,品尝绿色食品,成为了短途旅游的绝佳去处。在与这些“农户”的交谈中得知,他们收入并不来源于传统的耕种,而是通过接待游客,甚至是转租自种自吃的“私人农场”来获取收入。不但产业上实现了转型,也使得追求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蔚然成风。
作为老工业基地典型代表的第一汽车制造厂,也在尝试发展汽车主题文化旅游,我也曾经多次参观过一汽厂区、汽车文化园和每年七月份的长春车展,汽车文化旅游也成为了汽车工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独具魅力,还提高了本土品牌的知名度,深深地打上了“中国制造”的烙印,提升了作为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弘扬了老一辈创业者开拓创新的民族精神。每次有同学到长春来,必然要去的景点一定有满载伪满文化的伪满皇宫博物院和充满中国电影文化内蕴的电影主题公园——长影世纪城……
东北地区一直被人们称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尽管近年来东北经济发展中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但是传统工农业的深厚基础,加之以新兴旅游文化产业的助推,相信也必将对东北经济未来的发展大有裨益。东北地区文化产业的开发,不但能够使东北地区的经济水平得以跃升,更能够解放东北人民的思想,冲破计划经济时代对人们思想观念的束缚与禁锢。相信东北人民在迈出繁荣文化产业的第一步之后,必能吸引更多人才的流入,完成产业的升级,促进文化的复兴与繁荣,东北地区经济的振兴也将倚马可待。(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