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沈湜):随着近年来铁路事业的发展,高铁出行已成为百姓的首选之一。暑运期间,当乘客享受着高铁时速300公里带来的便利时,为了保证乘客准时出行与旅途安全,轨道养护员工们在酷暑中坚守着。北京高铁工务段综合车间综合工区工长刘西江说:“现在铁轨与铁轨之间焊接的接头没有了,就好比高速公路一样,如果路面很平的话,车子就跑的很快很稳。”就像高速公路出现问题有养路人员一样,当铁轨出现问题需要更换轨道时,就轮到了焊轨工大显身手。
刘西江自1997年从事钢轨焊接工作至今已有20个年头,在很多人看来,焊接只是一门技术活,称不上高端。他说:“或许外人眼里焊轨并不难,但焊接如同做人,一定要做到表里如一,我焊接过的每一条焊缝我都要负责,这也是对中国高铁事业负责,对乘客安全负责。”
7月20日午夜0:05,天气闷热得叫人透不过气来,虽然邯郸前几天下了几场雨,但夜晚的气温依然维持在32°上下。“现在开始点名。”“杨贵勤”“到”“战鹏”“到”……,刘西江正在组织参加夜间施工人员进行上线前的点名和“战前”动员。除了人员要点名,施工机具也要点名。“我们不仅做好‘战前’动员,还要给作业人员和工机具照合影,下线后进行对比核对,防止工机具遗留高铁线上。”
0:20,随着命令的下达,参加京广高铁下行438公里换轨施工人员迅速抬起机具,鱼贯走入上线通道口,进入施工准备地段,迅速分头做好准备工作。工人们必须在3个小时内将任务完成。
焊轨工作的第一步便是切割钢轨,把原有伤损钢轨切割掉,更换新轨。焊轨工人手持切割锯,就如同外科大夫手持手术刀,下刀部位分毫不能差。每次切割钢轨前,作业人员都要仔细核对,反复丈量切割点位置,否则就会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配轨缝隙过大将无法进行焊接。
0:45,随着第一朵火花的“绽放”,换轨施工全面展开。头戴防护帽、面罩护目镜、手持切割臂,四溅的火花好像有了生命,形成一条直线喷撒而出,好像要一吐暑气的侵袭,迅速融入茫茫夜色。
切割完毕后,将新钢轨替换到原来的轨位进行对轨,“对轨误差不能超过1毫米,否则不能封箱。”刘西江说。对轨是焊轨工作开始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每次对轨结束后刘西江都要一再核对,力求做到最好。
1:07,“新轨向小里程方向移动3毫米,回移1毫米,好,预留轨缝符合要求,请轻轻放下,不要触碰钢轨,防止产生共振错位。”施工开始还不到一个小时,刘西江的衣服已经全部浸湿,汗珠一滴接一滴地掉在轨枕板上,瞬间就不见了。
1:20,对轨完成后就是封箱,焊轨封箱是钢轨焊接的重头戏,而高铁钢轨轨底距离轨道板只有75mm,这就导致焊轨工无法徒手完成这项工序。“要把封箱沙填满、夯实、抹匀,不能有一点缝隙,防止铁水流出‘烫伤’轨枕板!” 封箱工作完成,焊枪托架已经架上轨顶,准备点火进行预热。
1:45,钢轨预热完毕,坩埚上箱,钢轨焊药闪烁出能够让人瞬间失盲的白光。而焊轨工挨着3000℃的高温一等就是4-5分钟,滚滚的热浪,耀眼的光芒都逼得人无法靠近。
2:20,燃烧后的钢瘤仿佛还在进行最后的挣扎,黑中透着红,让人不敢靠近。这时钢轨接头打磨机开始对刚刚“牵手”的钢轨接头进行打磨,经过十几分钟的精细打磨,新换上的钢轨已与线路浑然一体,钢轨的外科“接骨”手术完美收工,在灯光下,无缝钢轨像两条光带,延伸到远方……
3:05,钢轨扣件复紧完毕,钢轨集合尺寸调试完毕,现场质量复核完毕,人员机具清场完毕,施工作业接近尾声。焊轨工们笑称自己也早习惯了在高温下“玩火”,不论酷暑严寒都要坚持在3000℃左右的火炉旁,尤其“三伏天”更是让人无法忍受。
冬天一身土,夏天一身泥,这是焊轨工对自己工作的评价,自2013年北京高铁工务段组建以来,刘西江每年和他的团队都要完成高铁上近百处焊缝焊接任务,焊接的高铁钢轨接头已达329处。虽然工作辛苦,但他们没有一句怨言,始终用勤勤恳恳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作风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他们的烈火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