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作品,大舞台——专访《花样年华》导演王智
2017-09-25 11:14:42  |  来源:国际在线  |  编辑:赵妍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张雪):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六届中国(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近日在嘉峪关市闭幕,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以下简称“国际台”)俄东中心摄制的纪录短片《花样年华》获得入围作品奖。

  中国(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是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甘肃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影视盛会,自2012年至今已举办六届,是专门的纪录片电影节。本届影展对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优秀纪录片进行了梳理,共遴选出347部代表性纪录片,其中55部影片入围,18部纪录长片获奖。入围作品包括家喻户晓的《话说长江》、《大运河》,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望长城》,也有近年来名声大噪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等鸿篇巨制。在电影展开幕式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童刚指出,中国(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以学术性、国际性、专业性为特色,发挥国际影视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作用,成为我国短片影视领域不可替代的重要平台,是我国影视产业快速成长的生动写照。

  《花样年华》讲述了保加利亚人迪米在上海安家立业、奋斗打拼、筑梦圆梦的故事,制作完成于2107年6月。该片延续了国际台俄东中心在纪录片制作方面低成本、高质量的创作风格,在叙事方法和表现手段方面都进行了有益探索。该片导演王智在电影展上接受了国际在线记者专访,讲述影片创作心得。

  记者:近年来,国际台俄东中心除了《小城记忆》、《乡里乡亲》和刚刚摄制完成的《70号》三部纪录片长片外,大多数都是三十分钟左右的纪录短片,请问您为何更青睐于短片呢?

  王智:我们拍片子基本上都是顺其自然,顺势而就。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是从传统的广播媒体逐步转变为多媒体融合发展的这样一个全制式媒体。转变总要有一个过程。特别在视频领域这一块,国际台在资金、设备、人员等诸多方面还很难与央视及各省级的电视台相比。就拿这一次“短片电影展”来说,入围的55部纪录片绝大多数都是央视的鸿篇巨制,比如《话说长江》、《大运河》、《望长城》等,这些作品虽说都是三十多年前片子,但在当时的资金、人力、设备的投入都是首屈一指的。在入围的片子里也有一些近几年的作品,比如《少林功夫》、《我在故宫修文物》等,《少林功夫》是央视和河南省联合摄制的一部大型纪录片,据说投资超过了三千多万,耗时三年拍摄。这样例子在这55部入围的作品里占据了相当的份额。《花样年华》作为一部微投入、微团队、微制作的小作品,能够与这些大作品同台共舞,足以说明了国际台俄东中心在纪录片创作方面的创作实力,能够入围也算是一个“奇迹”。

  对此次评奖,我和其他一些参展者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我个人以为,这既然号称“短片电影节”,就应该严格遵循“短片”的规范和要求,参选作品原则上不应该超过30分钟,应该鼓励短片。但我们看到的缺失,入围的55部纪录片,特别是18部推优作品,全部是长篇。而且很多作品都是几十年前的老片子。所以,回归“短片”应该是组织者认真考虑问题。不然就失去了“短片电影节”的意义。

  做为我们自身来说,总体上我们与专业的电视机构还是有相当的差距,特别在投资、设备、人员等方面,应该加大力度,尽快建立一支与新媒体相适应的视频创作队伍。在当下,在视频创作方面我们还是要事实其实、量力而行,有多少米做多少饭。不贪大求全,让小作品发挥大能量,让小作品进入大舞台,打造我们自己的纪录片品牌。

  新媒体时代,特别是智能手机非常普及的今天,小作品的优势正在凸显。特别在视频方面更是表现明显。短视频、微视频越来越受到手机用户的喜爱,特别是年轻受众的喜欢。这就为视频短片开辟一个广阔的领域和施展的空间。比如在2016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时候,我们做了一个30分钟的短视频《夜幕冰城》,上线两天,点击播放量就达到了83万。一个口述历史的小作品,能达到这样好成绩确实超出了我们的预期。之前,我们还做了一个六集的微视频,每集11分30秒,这个片子不但在国内外获得了十几个重要奖项,在一个网站的点击播放总量也超过了75万。我想,这两个实例足以说明了短视频在今天的传播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我们喜欢这样的“小步快跑”。

  记者:《花样年华》与以前的作品有何不同?

  王智:《花样年华》是保加利亚语部2016年的一个国际传播项目,也是一个只有30分钟的小作品。从去年9月份开拍,一直到今年的6月才全部完成制作。时间持续比较长,特别是后期剪辑一直在完成后推翻,推翻后完成,然后再推翻再完成,无数次的翻来覆去。我的想法就是这个片子不想重复以往的作品,总想在故事结构、叙述方式、表现手段等方面有一点突破和创新。

  拿到项目后,与保加利亚语部的同事们多次协商、策划,反复推敲论证,研究了多个方案。但一直到两次去拍摄回京后,还在修正方案。从最早的多人到最后的一家人,从最早的单纯的将“打拼故事”,到后来的爱情与家庭。我们认为“小切口”可能更生动、更鲜活、更真实。而且在表现形式上,我们也做了一些探索和创新,比如片子的开头和结尾,都有一点“情理之中、预料之外”的感觉。这个片子虽然口述的地方很多,但不乏味,有看点,有意思。

  《花样年华》是一部反应一部跨国婚姻片子,讲述夫(狄米,保加利亚人)妻(黄洁,上海人)二人在上海创业打拼、筑梦圆梦的故事。来自保加利亚的小伙子狄米,在父亲的影响下,从小就对中国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向往。他说,他爷爷她爸爸都是“中国迷”,来中国是他们一生最大的愿望。在中国这几年,他见证了上海的高速发展。如果用它自己的话说就是“每天都有惊喜,每天都在变化”。

  最初这个片子的暂定名叫《爱情花开》,但我总觉得这个片名有点窄,不能表达我的创作意图。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想到了“花样”和“年华”。这两个词比较适合我的主人公和这个片子的表达意图,所以“花样”和“年华”这两个词组就成为了这个片子的片名。整个片子也仅仅围绕这两个词组进行整合剪辑,并把电影《花样年华》的片段融入其中,映衬主人公很多内心的活动。在片头和结尾处,我采用了一种新颖的手法进行了处理,给予了一种“期待”和“悬念”,片子加入了一点哲学思考和心理暗示,更符合今天年轻受众特别是境外受众的观赏需求,做到了“中国故事,国际表达”。

  记者:纪录电影《二十二》的热映让纪录片人看到了优质纪录片的市场价值。您对纪录片下一步的创作与发展有什么期待?

  王智:纪录片已经进入了一个“品牌时代”,“质”远远高于“量”。就如《二十二》,一部精品的影响力大大超出几百部庸俗之作的影响力。所以出精品、出力作才是创作之道。应该说纪录片《二十二》在海内外产生的巨大影响力,给中国的纪录片创作加注了一剂强心剂和助推力,让纪录片人看到了新的希望。其实,在《二十二》之前,他首先拍摄了一部《三十二》,大概四十多分钟,也属于一个小作品,那个片子在韩国釜山电影节也拿到了一个大奖,小作品依然上了大舞台。

  纪录片最需要的就是“真诚”,没有真诚就不要碰触纪录片。搞纪录片还要有吃苦精神,有忍耐力,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一般来讲,做纪录片发财的人不多,而且很多人都在“贫困线”上挣扎。纪录片拍摄周期长,资金投入大,回收成本低。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做不了纪录片的。有这样一组漫画说的很形象:“我们是谁?纪录片人!我们会干什么?拍片子!我们靠什么活着?情怀!情怀是什么?不停的拍片子!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拍好看的片子!我们怎么拍好看的片子?用生命拍!”这应该就是纪录片人最好的写照。

  纪录片发展到今天,已经走过了百年的历史,上世纪50年代经历了一个大发展时期,出现了“真实电影”和“直接电影”两个流派。在中国,上世纪的80年代,随着《望长城》的》播出,纪录片开始了多元化的发展之路。近五年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中国纪录片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佳作、精品不断涌现,比如纪录片《二十二》就是一例。在新媒体的今天,短视频的天地更为广阔,受众更为广泛,创作更接地气。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俄东中心非常重视纪录片和短视频在国际传播中的应用,每年都有很多佳作推出,十月底,我们还有一部30分钟的纪录短片《美丽人生》开机,这部短片也将在叙事等方面做一些有益的探索,努力把一部类似于“好人好事”的纪录片拍出特色和亮点,把主旋律正能量的作品拍得更好看,更接地气,让受众更愿意接受,也希望《美丽人生》能像它的片名一样光彩照人,让影视短片更好的服务于受众,服务于社会。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