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遇“冷”皮影“热” 古稀老人守望精神家园
演出过程中
国际在线陕西频道报道(记者 王偲瑶):“卖杂货嘞,卖杂货嘞”,伴着一声声叫卖,卖杂货的儿郎成功的吸引了观众的注意。这是1月10日在渭南华州国际皮影文化生态园表演的渭南皮影戏《卖杂货》中的一幕。这一声声乡音唱出的戏文,是很多老一辈人欢乐的记忆。而今,皮影的收藏者多于皮影戏的观影者,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牵动着每位传承人的心。
刘华:52年皮影戏演绎史 “创新不能丢掉原有特色”
《卖杂货》剧照
刘华今年73岁,穿着红色的演出服仍旧格外精神。谈起皮影戏来,不自觉的嘴角挂着笑。1958年,年仅15岁的刘华考上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学习秦腔、迷胡、碗碗腔、板胡、月琴、二胡等的演奏。后来因家庭原因回到家中,几经辗转拜师学艺,师从著名的皮影大师潘京乐。
为营造卖杂货儿郎抽烟的效果,艺人需要吸一口烟通过管道吹送至屏幕。
1974年,刘华参加全国木偶皮影戏调演,获得了集体二等奖。刘华跟随潘京乐大师学习长达40多年。1995年,曾经前往台湾、法国、意大利等地表演皮影,“那是真的把渭南皮影传播到世界各地,”刘华说。提起那些经历,刘华最开心的是去台湾那次,“那是我第一次去台湾,心情很激动。第一站我们去高雄是陕西同乡会的同志们接待的我们,当时他们也感觉到十分荣幸。咱们国家皮影种类很多,但是偏偏陕西渭南皮影被带到台湾演出,他们也十分开心,”讲起这些经历刘华眉飞色舞。“去德国时,我们跨城市赶路要坐飞机,但是由于道具箱子超重无法登机。我印象特别深,那时候中法友好协会会长出面经过协调,后来让我们顺利登机。那边的协调人并不知道渭南皮影,更没有看到过这种艺术,但是看到我们箱子上写着‘中国陕西华县皮影民间艺术团’几个字,他立刻说这是国宝,是国宝,”刘华说道。这让他坚定了皮影戏表演,因为渭南皮影在国际上也是有影响力的艺术。
渭南皮影戏是“五人忙”,五位“幕后人”各有分工,其中前声较为重要,“前声”——生旦净丑都由他演唱,有时一唱就是8小时,唱的同时还要打大鼓弹;操持月琴者,相当于乐队的指挥;“扦手”,负责操纵皮影表演;“坐槽”就是坐在最后面的那位,负责打碗碗、击铙、敲锣、打梆子等5件乐器;“上档”,专司二弦琴、吹唢呐行当;“下档”负责吹长号、拉板胡及配合扦手完成需要多个皮影出现的高难度动作。看来这个“五人忙”倒是名副其实。
刘华说:“我们渭南皮影是一个人能顶好几个人用,这就是我们的特色。”现在皮影戏的市场不是很乐观,刘华十分担忧。他坦言,就传承这个问题来说,没有年轻人愿意学这个。除了我们有文化断层以外就是经济问题。“娃娃们还要生活,就算没有考上大学的也要学一技之长养活自己。例如厨师、建筑工之类的,这样才能有经济来源。再者皮影不是一年两年能够学会的,坚持下来很难。很多人因此半途而废,”刘华感叹道。刘华在团队的角色是拉板胡,他告诉我们学会这一项技能至少需要一年多,年轻人不喜欢更没有耐心去学习。
刘华表示,因为不了解而产生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观众缺失。现在有一些皮影戏班子做出了大胆的创新,将动漫、现代电视剧等进行改编以皮影戏的形式演出,刘华对此很不赞同。“曾经有一年,华州皮影戏团队和富平皮影表演团队一起演出。富平的皮影戏团表演的是《猴子捞月亮》、《猴子吃西瓜》等动漫改编的皮影。我们表演的是《劈山救母》,”刘华说:“我至今记忆犹新,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吴雪说看这个动漫皮影戏分不清该皮影戏是湖南的、唐山的还是哈尔滨的。而《劈山救母》一看就知道是陕西的作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方特色不能丢。刘华的初衷并不是不改变不创新的固守传统,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创新,不能破坏原汁原味的特色。“举个例子说,你改衣服,你可以为你的上衣加口袋、拉链,但是你不能把上衣改成裤子,不能把帽子改到脚下。我们要与时俱进,向前走。但是要走的有原则,不能面目全非,”刘华直言。
采访最后,刘华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这一代人把皮影戏传承不下去 我们就是罪人。如果从我们这代开始,皮影戏消失了,我们就是千古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