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卸任演讲旨在捍卫其政治遗产
美国东部时间1月10日晚九点,即将卸任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芝加哥发表告别演说,宣告8年总统生涯走向结束,这场演说被白宫称为“向前看”演说。网络图片显示,有大批支持者冒着严寒索取免费派发的奥巴马告别演讲入场券,还有人在网上转售这些入场券,价格甚至被炒到1000美元,这说明奥巴马的演讲一如既往的受人欢迎,奥巴马也因此大受感染,并一度深情落泪。
作为即将卸任的总统,奥巴马此时一定感慨颇多。但作为美国个人奋斗的成功人士代表之一,奥巴马更为关注的恐怕是捍卫其领导下两届政府的政治遗产,而特朗普频频威胁将废除医保法案等一系列政策倡议将是对其政治遗产的最大威胁了。
作为政治精英一员的奥巴马估计也没有意识到希拉里会输给特朗普,本来希拉里如果当选,同为民主党的希拉里将能够确保大部分政治遗产得以保留和延续,而特朗普的近期表态和竞选主张则让奥巴马对这一前景不得不悲观起来。候任总统特朗普一再声称要扭转前任的某些政策,特朗普近乎反对奥巴马过去八年所有的主要倡议:奥巴马医改计划、伊朗核协议、与古巴复交、TPP自贸协议。这使上述奥巴马引以为傲的成果有可能随着特朗普的继任而流失。尽管不乏美国总统上任后不履行原先承诺,但是特朗普的不确定性使奥巴马必须提前为自己的政治遗产避险。这也正是此次演讲的主旨所在。
纵观奥巴马的演讲全文,在大书特书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以及个人奋斗等美国价值观的同时,更多的是强调其在任期间所取得的各项成就,诸如带领美国走出全球金融危机、改革美国金融体系、推行医疗改革法案、反恐战争击毙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以及推动全球签订新的气候协议《巴黎协定》等等。皮尤一项民调显示奥巴马当前的支持率高达64%,美国人对其政绩的满意度也高达58%,只稍低于两位受欢迎的前总统里根和克林顿离开白宫时的满意度。但过去八年奥巴马所做出的影响美国和全球的决策也难免受到各方的争议,此次演说也正好为自己做最后的政策辩护并进行捍卫政治遗产的民众动员。
在多达4300多个单词的演说全文里面,涉及国际问题几乎仅有一句提到美国具有中俄两国无法匹敌的影响力,其他内容中除了开头承诺将努力完成权力顺利交接外,通篇都是强调美国人民应尽力共同维护过往8年的政策主张和成果。具体梳理列举如下:
首先,进行最后的政治动员。主政八年中,奥巴马使用了总统工具箱中的每样工具来推动重大变革诸如法律、规则、行政令和白宫讲坛。现在唯一剩下的就只有类似白宫讲坛的演讲这一条路径了,奥巴马自然不肯放过这一次机会。奥巴马本身就是通过“变革”的口号而荣登总统大位,然而特朗普通过挑战政治正确、挑动民粹情绪而赢得大选,美国社会陷入高度分裂。对此,奥巴马以“跛脚鸭”自嘲悲情牌来打动美国民众,呼吁一起捍卫本届政府遗产。这是有道理的,因为一旦新政策落实了,选民享受到它的好处,就会热烈拥护该政策,防止它被攻击或废除。奥巴马演讲中多次提到“普通人真正融入、团结在一起,我们才可以做出改变”等类似词语,意在进行最后的动员,动员民众一起捍卫过往8年的政治遗产,起码可以形成遏止特朗普轻率行动的舆论和民意而使其有所忌惮。
其次,捍卫精英政治所崇尚的美国价值观。奥巴马本人就是现有精英主导体制的受益者,对于特朗普可能出现的以商业逻辑——交易来治国理政的模式不太感冒。因此,奥巴马在演讲中强调,我们的政策和行为不能有损于我们自身的价值观。这等于是给特朗普带上一个“紧箍咒”,防止其打着“民众利益”和“让美国再次伟大”等口号而废除之前的奥巴马倡议。
第三,以未来发展来反证现行政策。演讲中,奥巴马对移民政策、种族歧视和环境保护以及新能源开发都进行了阐述。对此,奥巴马采取的是通过强调“未来发展”来反证现行政策选择。因为美国两任总统在环保议题上有过反复的不乏其例,克林顿政府签署的《京都议定书》就在小布什上台后的头半年予以退出。对于奥巴马倾注心血的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奥巴马也不得不担心其落得个《京都议定书》的下场,而未来发展和投资下一代则能引起美国人民的共鸣,这也呼应了“向前看”的演讲主题。
第四,大打亲情牌以入心入脑。美国政治很多时候是一种表演政治,演讲能力及其其中的煽动、共情策略在竞选政治中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而演讲中的奥巴马一度落泪,颇能使人动情,使自己的演说主旨达到人之将走其言也善的说服效果。
奥巴马入主白宫创造了美国历史。在短短的竞选时段中,他从名不见经传的议员成为美国总统,这既有个人的努力也有体制的机遇,其自然也对美国的建制派观点奉若神明。但这里要奉劝美国政治精英特别是即将登场的特朗普,不要过多的信奉美国的实力优势,也不要突出所谓美国特殊性和天命价值观,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面临衰落之势的美国更需要的是立足本国,扎实地推动国内议程和内政改革,缩小国内贫富差距并弥合种族裂痕,无需拿中美关系开玩笑,更不能为了所谓的国内政治议程而炒作国际议题,如此才能实现“内圣而外王——让美国再次伟大”的理想愿景。(李少丹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