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驻泰领事回应湄公河疏浚争议:为各国共识
【环球时报驻泰国特派记者 张志文】“湄公河疏浚”计划近期在泰国引起争议。本月初,泰国清莱府环保组织举行抗议活动,称爆破清理礁石的疏浚计划“破坏环境”;一些泰国专家17日开会批评该计划“只对中国有利、对泰国老挝有负面影响”。19日,中国驻清迈总领事任义生回应《环球时报》记者独家采访,详解湄公河疏浚工程的由来,回应质疑。
环球时报:疏浚工程对湄公河国际航道及周边地区发展将带来哪些利好?
任义生:澜沧江—湄公河全长4880公里,次区域总面积230万平方公里。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等流域内六国地缘相近、人文相亲,澜湄河畔2.5亿人民同饮一江水,命运紧相连。
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是开展湄公河区域合作的重要保障。湄公河流域各国一致同意实施湄公河国际航道疏浚工程,目的是改善河道行船条件,减少船舶事故及事故引起的环境污染。一期工程的实施已初见成效,二期工程前期工作即将开始,仅涉及泰国与老挝共有水域河段。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促进湄公河国际航运发展,有利于促进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贸易、旅游协调发展及文化交流,提高沿岸各国人民生活水平。
环球时报:作为一条国际航道,湄公河疏浚工程需要沿线国家政府批准。目前泰国政府对该工程的态度是什么?
任义生:泰国是湄公河流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国家。我们注意到,泰国政府对湄公河疏浚工程项目持支持态度,呼吁有关环保组织停止干扰疏浚工程的行为。2016年底,为进一步提高澜沧江-湄公河航运的便利化水平和安全性,泰国内阁审议通过了2015-2025年澜沧江-湄公河国家间航运发展规划。今年1月,在缅甸曼德勒召开的航运联合委员会第15次会议上,泰方宣布已批准湄公河疏浚工程的前期工作。泰国港务部门负责人表示,疏浚工程是根据沿岸六国协议进行的,目的是扩大水道,保证500吨级货船能够全年通行,增加货运量和节约成本。巴育总理近日在回答媒体提问时也强调,湄公河疏浚工程是流域内各国达成的共识,不是任何国家的单方行为。
环球时报:有媒体报道称,部分泰国当地环保组织对该项目持有异议,认为该工程实施后将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中方对此的基本态度是什么?为打消这些疑虑,我方采取了哪些措施?
任义生:湄公河疏浚工程除了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外,同时也具有一定环境效益,比如可降低或减缓河道内的泥沙淤积,改善河道水流条件,防止雨季泥石流等对沿岸公众造成危害。
目前,该工程项目只是处于前期工作阶段(即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前期工作总报告(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完成后,将提交中、老、缅、泰四国分别审批通过,之后才可开始具体实施工作。
在后期可能进行的工程施工中,中方有关承办单位将借鉴湄公河上、下游航道整治等相关工程环境保护经验,最大限度降低工程建设对湄公河及周边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减轻对湄公河水生生物及沿岸动物的干扰和影响。
(原标题:我驻泰领事回应“湄公河疏浚”争议:是共识而非单方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