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成新年俗的春晚 不只博君一乐 更有家国情怀
金鸡报晓,2017年央视春晚在除夕夜隆重登场。正能量、文化味、艺术性,万众瞩目的央视鸡年春晚不负众望,近5个小时中,共演出歌舞、语言等42个节目,为观众奉上了一顿可口的“视听年夜饭”。
歌舞类节目:星光熠熠 唯美大气
今年春晚的歌舞类节目中,既有经典金曲,又有新人新作;曲风有的大气温暖,有的优美浪漫,有的热情活泼,有的激昂铿锵;题材也是多种多样。更让人瞩目的是,歌舞类节目星光熠熠,加上一大批90后演员登上春晚,使春晚节目多姿多彩。
语言类节目: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用艺术的方式激浊扬清,本届春晚语言类节目可谓反复选拔,一再打磨。据春晚总策划秦新民介绍,主创团队历时两个多月采风,对各地曲艺现状来了个大摸底。最初的40多个选题,经淘汰后仅剩下20多个,最终登上春晚舞台的9个节目,多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英雄亲临现场 观众泪目
除了青春实力派明星,春晚中最感人的要数“致敬老红军”特别环节,几位老红军和老战士亲临春晚现场。1933年参军的王定国,是中国健在年龄最长的女红军。长征路上她被弹片打断过腿骨,冻掉过脚趾,她没流过一滴眼泪。除夕之夜恰逢王奶奶生日,现场观众和海内外亿万华人一起给这位老人过了她105岁的生日。
11位航天员亮相 展示昂扬的精神风貌
2016年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在本届春晚中,11位执行过飞天任务的航天英雄出现在晚会现场,引发了晚会的一个高潮。他们以具有仪式感和纪念意义的方式向祖国和人民报告,展示了中国航天人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
2017央视春晚关键词——团圆·传承·祈愿
团圆:“欢乐颂五美”刘涛、蒋欣、王子文、杨紫、乔欣“团聚”,北京主会场携手上海、广西桂林、四川凉山、黑龙江哈尔滨四个分会场,绘就了一幅“五地共庆、四海同欢”的盛景,营造出举国同庆、喜迎除夕的欢乐氛围。
传承:过年看戏是传统年俗,今年春晚照例呈上了一份精美的戏曲“佳肴”,京剧、汉剧、豫剧、越剧、黄梅戏五个剧种的名家名段展现了我国戏曲艺术的薪火相传。书法家为观众书写了五个大大的“福”字,既传承了“送福”的年俗,也展示了古老的书法艺术。
祈愿:1987年,姜昆、唐杰忠在合说相声《虎口遐想》,30年后,姜昆再说《新虎口遐想》,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愿景和企盼;《天山情》谱写了各民族共创美好生活的篇章,诙谐幽默,让人耳目一新;11位航天员全部到场以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祝愿祖国的美好未来。
东西南北共品晚会:连接你我他 连接国和家
春晚早已成为一年一度的“现象级”话题!从主会场到东西南北4个分会场,在近5个小时的节目中,我们品味着春晚带来的欢笑和记忆。春晚,成为了千万家庭除夕夜最温暖的陪伴。
拉开春晚的帷幕,如同拉起暖流的闸门。《大城小爱》里,“蜘蛛人”小夫妻的相濡以沫,温暖辛苦劳作的打工者;相声《姥说》中,“小时候不爱听,长大了想听却听不到”的唠叨,唤起慈爱的亲情回忆;《美丽中国年》,唱出了过去一年“十三五”开门红的自豪;互动节目《继往开来军旗红》,重现了革命老人的青春记忆;11位航天员按下手印时,同为华夏子孙的我们为祖国骄傲,刻下的是我们探索太空不停的步伐。
△2017央视春晚上海分会场
从东方明珠到桂林山水、从冰天雪地到凉山彝寨,通过网络和电视屏幕,当我们同看一段小品,同唱一首歌时,我们仿佛置身强大磁场,你我他,家与国,过去与此刻,在我们身上瞬间接通。
春晚展现时代内涵 渐成文化符号
从1983年开办至今,经过30多年的淬炼和沉淀,春晚已经不仅是一台规模最大和最受关注的综艺性晚会,而已经逐渐成为一个文化符号。
大年三十晚上全家人坐在一起观看春晚,已然化身成中华大地甚至全球华人春节新的民俗。之所以能逐渐跻身于贴春联、逛庙会等组成春节民俗圈,是因为春晚有时代文化内涵。春晚的话题,永远都是全民热议的话题,而春晚本身所传递出的文明、和谐、诚信和友善等价值观,更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着时代的脉搏。
△除夕夜,留守的消防战士看春晚(法制晚报)
在与时俱进的同时,春晚演进过程也被打上了时代烙印,成为一代代人记忆的重要一部分。无论是《我的中国心》,还是《冬天里的一把火》,这些出现在春晚中的流行歌曲,现在听起来仍旧自带年的经典味道。新的经典作品也在不断在舞台上涌现,这些新老作品共同打造出全国人民和全球华人心连心的符号,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
春晚成为了世界了解中国的名片
春晚这个文化符号也在走向全球。随着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强,春节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可,作为春节一部分的春晚也随之向全球。春晚转播方式的多样化和受众多元化,使得全球更多的人能从一台晚会中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 从这个意义上看,春晚是一张中国的文化名片,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国际形象、国际地位、价值认同度等诸多因素,并成为中国文化输出、文化融合的重要部分,能很好的反映出中国开放的心态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读懂春晚背后“众口难调”的进步意味
当然,就像春节里一桌最丰盛的年夜饭,春晚也会出现众口难调的情况。观众对晚会的评价不但多元化,标准也在提高。由于春晚观众覆盖面广,由于地域、年龄、职业、教育程度的不同,观众在审美情趣上也有着天然的差异。
我们要认识到的是,没有一成不变的年俗,也没有停滞不前的文艺渴求,30多年来,春晚在进步的同时,观众也在进步。现在有各种“网络春晚”或“草根春晚”在与春晚争夺观众眼球,人们在多元选择后,会有所比较。在比较的时候,大家会自发地将春晚放在高标准上,用其他节目的长处与春晚不如意的地方相比,从而诞生出槽点。不过#吐槽春晚#这样的标签之所以能流行起来,恰恰也反映出春晚巨大的影响力。
大家对春晚的高要求甚至苛求,正是社会进步、欣赏水平提升、文化发展繁荣的体现。这对春晚也是一个鞭策,必须紧跟观众的审美继续不断提高自身的水平,才能保持乃至夯实“新民俗”的地位。
文丨央视新闻特约评论员 王亚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