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假日综合征”不能只靠身心调节
春节七天长假结束了,明天是节后上班的第一天。但不少人还没有从节日状态缓过劲儿来,睡眠紊乱、情绪不佳、对上班这件事打不起精神来……如果你有上述情况,很可能是得了假日综合征。那么,如何调整状态,尽快进入工作模式呢?不妨试试下面这几招。(2月2日新华网)
有的人节后不想上班,身心萎靡、情绪低落,其实仅是一种个体现象。然而,据媒体报道,去年春节后,一些政府机关,特别是服务窗口,普遍存在“缺岗少位”现象。有的单位开了门却不办事;有的工作人员不到岗或中途离岗,有的“身到心未到”,在工作岗位上“抽抽烟聊聊天”......应该说,这是“假日综合征”的主要症状之一,折射出了一些公职人员的懒惰思维,更暴露出了一些政府部门作风涣散。
事实上,上述这些现象,不仅是“假日综合征”的集中体现,更是在集体享受特权。与企事业单位相比,政府部门没有生产、经营的刚性任务和量化指标,也没有经济压力,工作早干迟干、干多干少一个样。因而,节后不想上班,单位“缺岗少位”,也只有政府部门才享有这个优越条件和特殊福利;更何况,一些政府部门原本就是重管理轻服务的,于是,春节给自已多放几天假,少管理几天事务,反正天又蹋不下来。殊不知,春节的法定假期与调休是七天,政府部门“缺岗少位”,显然违反了国家的相关法规。
特别是,在现阶段,我国地方政府部门的行政效能、工作效率等,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很大的差距,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参差不齐,正常的工作日,大都办事效率不高,一旦节后不想上班,或“缺岗少位”,“门难进、人难见、事难办”的问题将更加突出,行政效能、工作效率将会更低。特别是,在我们享受了足够春节假期的情况下,习近平、李克强等中央领导同志则在利用节日假期下基层走访慰问困难群众;还有交通、交警、环卫等行业的工作人员,节日期间一直在坚守岗位;与中央领导和这些普通劳动者相比,我们还有理由患上“假日综合征”吗?
可见,破解“假日综合征”,不能只靠身心和食宿调节,还需重点把握工作环节。无论是节后不想上班,还是“缺岗少位”,均放大了社会不公,损害了公共利益,败坏了政府形象,违反了国家法规。因此,对于这种不思干事、只图享受的不作为现象,不仅要严厉制止,而且要严肃查处。并以此为突破口,出重拳,下猛药,整治各类“假日综合征”。(汪昌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