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霾:年底实现PM2.5年均浓度60微克/立方米左右目标
北京雾霾天气 资料图
本报北京2月9日电 (记者朱竞若、贺勇)2016年,北京PM2.5年均浓度为每立方米73微克,同比下降9.9%,比2012年下降23.7%;进入2017年,雾霾来去依然反复。北京今年年底实现PM2.5平均浓度60微克/立方米左右的“军令状”能实现吗?记者走访北京市委市政府获悉,经过四年持续攻坚,北京正坚定走近治霾目标。新春刚过,在北京的工作日程上,治霾被列为头等大事。
2013年,北京市提出:“到2017年,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每立方米60微克左右。重污染天数较大幅度减少。”外界称之为“京60”目标。但也有观点认为,北京不可能用5年时间完成发达国家50年的治理进程。去年前三季度,治理成效显现,但四季度以来,静稳天气与冬季供暖叠加,雾霾反复出现,工业、燃煤排放虽已明显减少,但尾气污染比重增加。
“北京有信心!”北京市领导同志告诉记者,北京从供给侧发力,对“大城市病”进行全面体检,开出深度调理药方,从改变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出行结构、用地结构入手,对污染排放釜底抽薪。今年年初,环保警察上岗,强化环保督察!
改变产业结构,清除污染源头。北京从生产端入手,先后关闭了1200家污染企业,帮助数万职工重觅生计。打出政策“组合拳”,实施差别水价电价和排污收费政策,有引导、有补贴、有奖励,促进一批高耗能企业绿色转型、异地搬迁。北京市发布了最严格的产业禁限清单,分区域精细调控新增产业, 1.64万个大小项目被拦在门外,全力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经济结构深度调整。
改变能源结构,持续削减燃煤。“煤改电”“煤改气”,加速推进。2015年3月,长安街最后一个燃煤烟囱熄火,今年3月采暖季结束后,全市最后一座燃煤电厂将关停,北京市将永远告别燃煤发电的历史。政策引导让东西城区实现无煤化,农村19.8万户居民告别散煤。北京能源消费中以前煤炭接近1/3,经持续调整,目前已降至14%左右,天然气、电力等供给占86%,清洁能源比重大幅度上升。
改变出行结构,倡导绿色出行。治尾气、减排放,是治霾难点,也是下一步的重点。将淘汰老旧车,增加清洁油品供应,增加新能源车供给,优化公交线路,增加公共自行车投放,逐年提高市民公交出行、绿色出行占比。加速建设地铁,北京开创性提出ABO(授权—建设—运营)模式,政府资金四两拨千斤,激活各方资产资金,解决了五年3000多亿元建设资金难题,未来五年,北京新建地铁将是过去50年总和。
改变用地结构,增加绿地湿地。北京变用地约束性指标为刚性红线,划定城市开发边界,重组城市绿色空间,增加环境容量。在南四环,一座大型污水处理厂被建在地下,全年可将100个昆明湖的污水转化为再生水,地上是鸟语花香的景观湿地。北京通过涵养山区生态,新建平原地区百万亩林地,推动公园下乡、森林进城,全市森林覆盖率上升到41.6%,林木绿化率达59%,生态效益正日益提升。
在今年的北京两会上,市政府明确将“层层压实责任,力争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每立方米60微克左右。”
(原标题:北京治霾攻坚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