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留印度54年老兵王琪回家:吃上了热腾腾的手擀面
“回来了,回来了!”紧紧的拥抱,就再也不能分开。
2月11日,元宵节,阖家团圆的节日。17时43分,陕西咸阳国际机场,流落印度54年的老人王琪,终于踏上了魂牵梦绕的故乡土地。
久别的亲人,抱头痛哭。合影上,他与大哥和二哥的手紧紧握在一起,脸上满是泪水。这一刻,他们足足等了半个多世纪。
离开时,他是24岁的战士。作为一名中国工程兵,1963年,王琪在中印边界地区的树林中迷路。两天后,经过的印度红十字会救援车将他带走,并交给印度军方。
命运的轨迹就此改变。印度军方以“间谍罪”将他投进监狱,一关就是7年。出狱后,王琪被安排到印度中央邦一个偏僻的农村,交通阻隔,音讯难通。
在那里,王琪与一名当地女子成婚,并育有4名子女。尽管工作生活渐年步入常态,但王琪时刻思念千里之外的亲人,“回家”始终是他梦寐以求的愿望。
几十年来,他寄出数万封信件,向印度政府寻求帮助,然而,都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
在王琪日夜思念的故乡,亲人们也在苦苦寻找。
滞留印度老兵回家
1961年,母亲想念远在部队服役的儿子,在长子王致远陪同下,专门去青海的部队看望王琪。谁也没想到,那是母子二人的最后一次见面。
母亲在世时,常念叨儿子怎么还不给自己写信。直到上世纪70年代,王致远才得知弟弟已在中印边境“失踪”。他瞒着卧病在床的母亲,说弟弟一切都好,只是在部队执行特殊任务,不便和家里联系。
这一骗,就是20多年。此后,母亲念叨得少了。可每逢年节,却总见她背着人偷偷抹眼泪。
1986年,王致远突然接到一封特殊的来信。信件寄自遥远的印度村庄,王致远一眼就认出那是弟弟王琪的笔迹。信的抬头,工整地写着“亲爱的母亲大人……”而此时,王琪的母亲去世已有3年。
信中,王琪诉说了自己的近况和思亲之情。读完弟弟的信,王致远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拿着信去了母亲的坟头,读给母亲听。
王琪最牵挂的,是自己的母亲。但怕他伤心,亲人们都回避了母亲去世的消息。这一瞒,又是20多年。
直到2008年,王琪坚持想和母亲通话。王致远只好告诉弟弟:“你也不想想,咱们啥年龄了,你觉得母亲还会有机会和你通话吗?”电话那头,王琪久久沉默。
30多年来,依靠书信和电话,王琪保持着和家人的联系,也更努力地为回家做着各种努力。
2012年,事情出现了转机:经向中国驻印度使馆求助,王琪的情况得到使馆方面高度关注。因已时隔多年,王琪无法提供任何身份证明,使馆迅速与国内相关部门和亲属核实并确认了他的身份。
2013年5月,王琪终于拿到了自己的中国护照。为帮助王琪回国,中国驻印度使馆一直与王琪一家和印度政府保持沟通,为他争取出境许可。今年春节,得益于媒体的报道,王琪回家一事得以加速推进。
2月10日,王琪获得离境许可,并可随时返回印度。中国驻印度使馆则为其印籍家属发放了“两年多次往返”的探亲签证,方便往来。11日,滞留印度54年的王琪带着儿子、儿媳及孙女,搭乘飞机回到了老家陕西。
归来的王琪,已是耄耋老人,白发苍苍。这个曾因想家,常常在夜晚泪湿枕头的游子,终于听到了乡音、感受到了乡情,吃上了热腾腾的手擀面。
此时,经历了世事变迁的悲欢离合,王琪的老家——乾县薛录镇薛宅南村,虽然昔日的老宅已成为耕地,但村头的老槐树却依然伫立。乡亲们早已打扫好街巷,锣鼓秧歌队也在加紧排练,一切都在等候着游子的归来。
【延伸阅读】
【滞留印度54年老兵回乡:第一顿饭忘记咋用筷子】
54年过去了,让许多人都没有想到的是,80岁高龄的老兵王琪在回到家乡咸阳后仍在惦记他当年的军装。
当年曾让侄子带布鞋和字典
2月11日晚饭后,侄子王英军和家人去商场给叔叔王琪和家人买了一些换洗衣物。由于气候差异的关系,王琪全家在印度时穿的全是夏天的衣服,以及拖板鞋。中国驻印度大使馆在他临上飞机前给他和家人购置一些御寒的衣服,尽管如此,王琪回到陕西后还是一时无法适应。
王英军的妻子告诉华商报记者,11晚新衣服买回来后,因为尺码不合适随后又做了更换。
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在试衣服时王琪突然问侄子和哥哥:“我当年的军装在哪里?”这个问题让在场的亲属都有些措手不及。
为了满足叔叔的愿望,王家人连夜托亲友四处寻找以前的旧军装,但截止12日下午仍没有结果。
王琪询问军装让侄子王英军想起了一个细节。2009年王英军和妻子第一次去印度看望叔叔,临行前他打电话问叔叔想要啥礼物。王琪叮咛他带两件东西,一个是农村妇女做的手工布鞋,另一个是一本新华字典。后来叔侄在印度见面后,王英军好奇地问叔叔,为什么让带这两样东西。王琪说自己当年就是穿着母亲做的布鞋去的部队,这些年在外一直很怀念穿布鞋的感觉。他说之所以让侄子带字典,是因为自己明显感觉这些年有些汉字已经开始健忘了。“叔叔说每当翻到字典,就会想起祖国、想起家乡”。
在哥哥提醒下
记忆中找到亲戚信息
老兵王琪回到陕西受到了亲人的热情迎接,11日下午和12日整天,不时有老家亲戚来酒店看望老人。对于每一位到来的亲戚,哥哥王致远等家人都要给他一一介绍,许多年轻一代的亲戚王琪实在想不起来,哥哥就帮他回忆说,这是某某亲戚的后代。每每这时,王琪老人都要回忆好半天,才能在哥哥的提醒下在记忆中找到一点点信息。
侄子王英军告诉华商报记者,在2月11日之前,自己是叔叔这50多年来见到的第一位亲属。尽管如此,回到陕西后的叔叔就如同走进了一个陌生的环境,有好几次看着王英军都要想好半天,才能叫出来他的名字。
据王致远老人介绍,回家后的王琪对父母辈和同辈许多人都记忆深刻,挨着问这些人如今的情况。每当听到有的人已经不在世时,他都要“哦”一声,然后半天不再说话。
老人心情太激动
连续三晚上都失眠
王琪回国后,外界许多人都很关心老人今后的去向,以及他留在印度的妻子和女儿下一步怎么办。对于这个问题,侄子王英军说,老人短时间内会在陕西的,今后也一定会在这里养老。等条件成熟后,也会把留在印度的老伴和女儿也接过来。“至于接过来是长期还是短期居住,这都是以后的问题,”王英军解释说。
12日,咸阳的一些老同学和战友也通过各种渠道表达想看望王琪的想法。对此,王家家属表示等老人适应这里的环境后,会逐一安排,满足这些老人的心愿。
12日下午,记者在客房见到王琪时,也许是因为不时有亲戚来访的原因,脚穿一双黑布鞋的王琪尽管声音洪亮,但明显的满面倦容。他告诉华商报记者说,自从2月8日接到大使馆可以回家的消息后,由于心情太激动,连续三个晚上都失眠了。他说希望外界给自己一个适应家乡的机会,毕竟50多年没有在这里生活过了。他笑着说自己回来吃第一顿饭时,半天都想不起来如何用筷子。
12日中午,许多媒体都表示希望能对王琪老人进行一次集体采访,或者希望家属能对媒体举行一个见面说明会,但由于王家亲属之间意见不统一,计划见面会最终也宣布取消。
【延伸阅读】
【老兵王琪今日前往老家扫墓 兄弟相拥泪流满面】
在北京短暂停留后,11日17时55分,当飞机缓缓降落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滞留在印度50多年终回祖国的中国老人王琪终于踏上了家乡的土地,王琪老家四代人60多位亲属到机场接机。
王琪的侄子王永礼感慨:“今天我们全家四代人来到这里,迎接亲人从印度归来,几十年的愿望终于在今天实现了。”按照安排,今天王琪和家人将在亲属的陪伴下前往老家乾县薛录镇薛寨南村,为父母扫墓,同时看望在老家生活的亲人。
不用引见
兄弟相拥泪流满面
王琪与大哥一见面就抱头痛哭,亲人久久相拥而泣。哥哥不住地安慰:“不要哭,回家乡了……”在他与家人合影留念时,仍紧紧握着两位兄弟的手。在这个举家团圆的夜晚,这位饱受思乡之苦的老人终于与亲人团聚。晚6时10分,围满了记者和各方人士的贵宾厅突然一阵骚动。在侄子王英军等亲属的簇拥下,满头华发的王琪踉跄着走了进来。没有经任何人介绍,王琪就和迎上来的哥哥王致远紧紧地拥抱在一起。随后是压抑而感人的号啕大哭声……
84岁的王致远一边抚摸着弟弟王琪的头发,一边哭着喊道:“我以为这辈子再也见不到你了!”80岁的王琪此时就像一个受了委屈的弟弟,他紧紧地抓着哥哥的肩膀,抽啜着说不出话。
俩兄弟抱头痛哭足足一分钟后,王致远这才松开弟弟,一边抹着眼泪一边给王琪介绍 旁边的另外两个弟弟和两个妹妹。每介绍完一个,几兄弟都会抱头痛哭。
为接弟弟
大哥连换三套衣服
兄弟俩上一次见面是在1961年夏天,当时王琪在解放军青海某部队服役,之后兄弟俩便天各一方。所以这场等待了半个世纪的见面对于王琪和王致远两位八旬老人而言是多么来之不易。
得知王琪已从印度启程后,王琪的大哥、二哥激动得彻夜未眠,11日王琪的大哥一早上换了3套衣服,犹豫着不知道穿哪套去接弟弟。
到达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贵宾候机室内,84岁的王致远老人很安静地坐在一个角落里等候弟弟王琪的归来。由于航班延误,一旁的亲属不时安慰老人再耐心等会。对于别人的劝慰,老人都会微笑着答复说:没事没事,50多年都等过来了,不急这一时半会。
胃口大开
连吃七碗手擀浇汤面
3天未眠,长途跋涉,回到老家咸阳后,在临时住宿的酒店内,王琪一股脑吃了七两浇汤面。据悉,王琪吃的正是乾县特色小吃手擀浇汤面,每碗一两,没有为了适应王琪老人专门改变材料,原汁原味,“可以看出来,老人吃得很香。”此外,老人回乡第一餐还有乾县肉拌菜、咖喱炒饭、乾县油锅盔以及陕西的锅仔羊肉。离乡54年来,王琪最想念的是“家乡的手擀面”,为了让王琪能第一时间吃到热腾腾的手擀面,弟媳妇常贵琴一大早就起床揉面,为了保证面的口感,把揉好的面用塑料袋裹住。
王琪的老家陕西省咸阳市乾县薛录镇薛宅南村早早的就挂起“欢迎王琪回家”的标语。为了迎接哥哥回家,王顺把一直为哥哥王琪留着的小屋重新粉刷了一下。弟弟听说印度很热,怕哥哥一时不能适应家乡的气候,特地置办了六斤重的棉花被。为了欢迎他回家,村里也组织村民将街道打扫干净,并组织了腰鼓队和秧歌队排练表演。
战友接机
老排长带来聚会画册
昨日中午,记者接到一位老先生的电话,他说自己叫王祖国,今年80岁,是王琪当年所在部队的排长。上午听说王琪要回来了,想代表战友们到机场接王琪。
下午两点半,王祖国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机场接机大厅。据王祖国回忆,当年中印边境环境非常艰苦,气温最低时低于-20℃,军用水壶必须装在大衣里面,否则就会被冻破。
王祖国说,王琪失踪后,全营曾组织战士搜山寻找,前后寻找了一个星期但都未果。“当年王琪失踪后战士们把他的衣物等行李专门打成捆保留了好久。后来尽管战友们都先后转业复员了,但这些年大家都没有忘记王琪,相互联系时都会打听是否有王琪的消息。”
在王祖国印象里,他是2012年知道王琪在印度的消息,刚开始他还有点不相信。直到后来有当年部队的首长来陕西了解王琪的情况,他这才确信老战友真的在印度。“从那时候起,每逢战友聚会,大家都会打听王琪啥时候能回来。”王祖国感慨地说。
王祖国说自己和战友们最近一直很关注王琪回乡一事。11日上午在外面听到当天要回来的消息后,本来想再约几个战友一起来机场接老战友的。但怕时间来不及,就先行在家人的陪同下赶到机场等候王琪,并给他带了一本战友们这些年小聚的画册作为见面礼。
下午6时许,当王琪在机场和亲人们拥抱见面结束后,王祖国笑眯眯地走到王琪面前,问他还认识自己不。王琪愣了一下,旁边有人提醒说这是你们当年的老排长。王琪突然一怔,然后紧紧地抱住了这位和他同龄的老人。
原标题:滞留印度54年老兵王琪回家:吃上了热腾腾的手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