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专家解析近日重污染天气 16日晨开始自北向南消散
新华网北京2月15日电(李海韵)随着静稳天气发展,2月13日起,我国华北、黄淮及陕西关中等地出现了重污染天气,能见度降低,对公众健康和出行产生不利影响。针对本轮天气过程,记者采访了中国气象局环境气象中心副主任张恒德,就重污染天气影响时间、范围、特点等为公众解疑释惑。
专家:中国气象局环境气象中心副主任 张恒德
记者:新华网记者李海韵 中国气象报记者刘佳 王晨
摄影:中国气象报社记者 庄白羽
张恒德(左)接受记者采访。
记者:这次低能见度天气产生的气象条件有哪些,有何特点?
张恒德:这次的低能见度天气从昨日夜间开始影响我国华北中南部、黄淮西部及陕西关中地区,并伴随着重污染天气的出现。低能见度天气出现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静稳天气的发展。一是由于风速明显减小且长时间维持,大气扩散条件较差。二是相对湿度明显增加,从13日夜间开始,北京、天津、河北东部、河南、山西南部等地的空气湿度增加。因此,能见度出现了明显下降的情况。
此次低能见度天气的特点主要有四个。一是日变化特点明显,早晨能见度达到最低,中午有所好转。二是低能见度局地性明显。尤其北京地区的能见度出现明显的南北差异,在北京北部地区能见度达10公里左右,而南部地区能见度在1公里以下。而河北省也出现东西部地区能见度分布不均的情况。这与前几次我国出现的大范围大面积低能见度过程有所不同。三是出现强浓雾的范围相对较小,与今年1月份出现的低能见度天气相比,这次天气过程相对湿度条件要弱些,出现大范围强浓雾的可能性较小。四是能见度变化较快,如昨天下午北京地区的能见度达到30公里,但在晚上能见度降至3公里,可见能见度下降的速度是非常迅速的。
记者:低能见度天气主要影响哪些地区,最强时段出现在什么时候,何时开始消散?
张恒德:这次的低能见度天气伴随重污染天气,将一直持续到16日早晨。
预计,14日傍晚至16日早晨,华北中南部、黄淮西部、陕西关中等地大气扩散条件持续较差,有利于大气中污染物积累,重污染天气将持续,能见度较低。15日至16日早晨,天津、北京南部、河北中南部会出现大雾,局地会出现能见度不足200米的强浓雾。此次天气过程对交通出行和人体健康都有很大影响。
此次低能见度天气过程最强时段将出现在14日夜间至16日早晨。其中,14日晚,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由于南风较大,会出现能见度好转的情况;15日夜间至16日早晨,北京、天津、河北中部由于风小且湿度进一步加大,能见度将达到最低。
随着冷空气的到来,16日开始,重污染天气将自北向南减弱消散。16日上午,北京、天津的扩散条件将明显好转,16日下午河北中南部、山东西部、河南北部的扩散条件也将好转。上述地区能见度将明显回升。
记者:关于静稳天气,能否再科普一下?未来一段时间有没有大范围的冷空气活动?是否还会出现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静稳天气?
张恒德:静稳天气,可以这样理解,“静”是相对水平方向而言,指的是大气很安静,没有风和扰动,空气滞留在那里;“稳”是相对垂直方向,指大气层结比较稳定。静稳天气导致了大气污染扩散条件转差,排放出的污染物就散不了。静稳天气又出现了累积效应,时间越长,累积量越大。所以为什么说持续的静稳天气会造成重污染天气或低能见度天气发生,这就是累积叠加的结果。静稳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一是会造成污染物集聚,浓度增加并持续发展;二是容易造成水汽聚集,能见度下降。
未来一段时间,18日将有静稳天气出现,是一种短暂的天气“反弹”,虽不利于污染物扩散,但不会造成较大污染和较低能见度的出现。20日,又将有一股新的冷空气到来,所以未来一段时间能见度不会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