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滚动>>正文

秦平:恪守扶贫情结 汇聚磅礴动力

2017-02-24 16:58:31|来源:国际在线|编辑:谷士欣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近几年,习近平总书记几乎走遍了我国最贫困的地区,把大量心血用在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上。在不同场合,总书记多次讲述他在不同地区、不同岗位上推进扶贫工作的历程。透过人民日报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的扶贫情结》这篇8000多字的长篇报道,我们看到的是共产党人一腔感人的扶贫情怀,一场接力的扶贫长征。

  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工作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采取了更加坚实有力的脱贫措施,取得了实实在在广为百姓称道的成就。扶贫步伐更加加快,贫困人数大量减少,脱贫地域不断扩大。无疑,是大爱无疆、心系苍生的扶贫情结,为中国老百姓乃至世界的减贫事业,做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扶贫情结必然源于使命意识。陕西梁家河是习近平最初品尝贫穷之苦的地方。彼时那里黑灯瞎火、交通不便、土地贫瘠、生计艰难,出一天工买不了一盒“羊群烟”的艰难情景,给插队的习近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成了他多年来一直致力扶贫工作的动力。习近平说,改变贫困地区面貌,实现革命先烈的理想,是我们的历史责任。这,当然也是各级领导干部义不容辞的使命与担当。

  除了使命意识,还要有责任自觉。尤其在当前脱贫攻坚中,不能搞腐败,不能弄虚作假,不能搞盲目的政绩,也要严防“三拍”现象,拍脑瓜、拍胸脯、拍屁股走人。领导干部都应意识到扶贫工作办不好,“最后给人民交不了账,给历史交不了账”。以此激活扶贫自觉,坚定扶贫决心,把责任担当到底。真扶贫、扶真贫,取得触目可见触手可及的扶贫成果,真正为群众办实事。

  有了扶贫情怀,有了使命意识,有了责任自觉,就会在扶贫中俯下身子、撸起袖子、甩开膀子、迈出步子,找到脱贫办法,拓宽扶贫路径。福建因地制宜解决“连家船”“茅草屋”现象,让数万人告别了风雨飘摇的生活,过上了安稳日子。“闽宁协作”中落实先富帮后富,福建帮宁夏建设闽宁村,实施移民“吊庄”搬迁。还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根据当地群众的条件和能力,教他们学会“打鱼”的本领。所有这些,都是扶贫情结的结果,都是可资借鉴的先例。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做出的郑重承诺,是党的宗旨的鲜明体现,是确立“四个自信”的基础,不单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也是目前全党全国重中之重的工作,因此不能有丝毫的轻视和懈怠。要懂得军中无戏言,军令状不能白立,立了就要兑现,就要考核验收,而且是异地检验,成效不能王婆卖瓜、自说自话。

  40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一个生产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到一个泱泱大国的最高领导人,始终牵挂着贫困群众,关心和思考着扶贫工作。河北阜平、湖南花垣、甘肃东乡……全国最贫困的地方,都留下他考察调研的足迹。他的扶贫情结在当下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他的扶贫情怀和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必将激发并汇聚起攻城拔寨、打赢扶贫脱贫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磅礴动力。让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落实“五个扎实”要求,努力实现“追赶超越”,把陕西的脱贫任务完成好,让三秦大地更加靓丽,让三秦父老更加富裕。(秦平)

  来源:陕西传媒网

标签: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