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看甘肃】陇南乡村旅游建设中的90后:脑子灵手脚勤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贾雪静):在“脱贫攻坚看甘肃”活动中,记者认识了一些“特殊”的90后:他们思想开阔而又沉着踏实,大胆积极而又谦虚低调,目标清晰而又步步实干……
爱学习的农家乐主人何锦贵
93年出生的何锦贵,是陇南康县王坝镇何家庄村的乡村旅游能人。去年4月份,他开办了集餐饮住宿娱乐于一体的山水农庄,并且保留自家老屋建造了村里第一座记录自己家族历史、生活习惯、具有文化传承意义的家史馆。
有想法肯实干的何锦贵
何锦贵的乡村旅游事业做得有声有色,农庄设施完善整洁,从开业至今已经有了20多万的营业额,目前房屋还在扩建中。谈到开办乡村农家乐的初衷时,何锦贵说,“我之前在太原做装修工作,每个月赚到七八千块,和现在也差不多。之所以回来就是觉得留在父母身边可以更好地尽孝,同时村里有了水泥路、休闲健身广场和水景,过来旅游的人多了,我看到了发展乡村旅游的机遇,再加上政府的大力支持就更加坚定了信心。”
何锦贵家的山水农庄 小桥流水人家
最令何锦贵自豪的是,去年9月份山水农庄迎来了远道而来的国际友人。他热情地招待了两位俄罗斯留学生姑娘,带她们参观了村上组织的康中唱书、霸王鞭、羊皮鼓善舞等特色文化活动。姑娘向他学习汉语,他向姑娘学习俄罗斯语,一来一往,乐趣横生。姑娘一直夸赞何家庄村的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土特产吃得安心又美味,都舍不得走了。
外国姑娘参观何锦贵家的家史馆
何锦贵身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学习”。虽然他只有中专文化,但是他乐于去学习一切不擅长的东西。何锦贵是农家乐的大厨,他笑着说,“我以前也不会做饭,后来去饭店吃饭就会向厨师请教学习,也会在网上学习做饭的技巧,现在厨艺得到了游客们的交口称赞”。为了办好农家乐,他还花费8天时间去天水市有名的旅游村实地考察学习,吸取别人的长处,并且根据自己村的特点进行优化改良。
同时,他觉得每一位来家里的游客也都是学习的对象。游客们大多来自城市,接受的信息要更多更广些,他认真听取每位游客提出的建议并切实改进。上网对他来说也是一种学习,了解一些新的政策、新闻大事、专业知识等。为了更好地和游客们交流给游客提供服务信息,何锦贵创建了自己的微信公众账号,由于时间不够充裕,公众账号内容还不够丰富,他说自己要学一些公众号的相关专业知识,让人们更多地了解何家庄村更好的体验乡村旅游。
何锦贵2016年完成了两件人生重要的大事,一是自己的小儿子出生了,另外就是开办了这个农家乐。谈到接下来的希望,何锦贵说觉得自己肩上的责任重了,要承担起做父亲的责任更要承担起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的责任,包括通过高于市场价收购农户农产品、提供就业机会等各种方式来实现。
村民们的好朋友王长娥
90年出生的王长娥是一名大学生村官,2012年成为了康县长坝镇花桥村的驻村干部。她说刚来的时候花桥村到处破破烂烂,街道泥泞,村民们住的土屋子,现在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花桥村焕然一新风景秀丽,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
工作中的王长娥(右一)
王长娥说,“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村民们看我是个小姑娘都不听我指挥,一开始挺挫败的。后来他们看到了我的努力看到了村里越变越好,都开始信赖我们。很多村民都和我成为了好朋友”。
驻村工作复杂且艰巨,除了常规性事务工作,王长娥还担任花桥村的导游。每天工作时间很长,花费很大精力,尤其是在游客多的旺季。在征地拆迁等工作上更是要有极大的耐心,向村民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花桥村美景
她说,父母看她工作累非常心疼,但当她和父母分享一些花桥村可喜的变化讲述和村民们相处的温馨故事时,父母都很欣慰。王长娥的丈夫在距离花桥村70多公里的陇南市武都区工作,两个人只能周末见上一面。由于旅游旺季根本没有周末,他们往往一个月才能相聚一次。
今年,王长娥又怀上了小宝宝。虽然身体不便,她依然坚持在工作的第一线。她说,“非常高兴为村民们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已经和这片土地这些村民结下了深深的感情。”
何锦贵和王长娥只是康县旅游扶贫工作中90后的小小缩影,还有更多向他们一样为脱贫工作做出努力的人。据了解,目前康县已建成美丽乡村262个。2016年,康县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109.36 万人次,同比增长62.1%,乡村旅游综合收入21852 万元,同比增长46%。现在的康县呈现出了生态美、环境美、文化美、生活美的新景象,全县不要门票的生态旅游大景区发展越来越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