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滚动>>正文

中科院:京津冀存在重度复合大气污染类型 建议加强治理针对性

2017-03-02 16:59:15|来源:国际在线|编辑:谷士欣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柳青):中国科学院3月1日公布“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科研项目进展,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表示以京津冀地区污染为代表的复合污染治理任务十分艰巨,建议加强针对性治理,实现精准治霾。

  大气灰霾如何产生以及如何控制,不仅是大气科学研究面临的前沿课题,也是当前中国需要解决的重大环境污染问题。中国科学院自2012年启动了“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以PM2.5的生成、演化和控制为核心科学问题,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为重点研究区域,阐明区域灰霾形成的关键物理化学机制,识别关键污染物和污染源,为控制灰霾污染提供科学可行的技术和政策解决方案。

  3月1日,中科院公布“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进展。专项首席科学家贺泓研究员表示,污染排放是灰霾形成的内因,PM2.5来源包括直接排放和二次生成,出现以低风速和逆温为特征的不利气象条件则是雾霾形成的外因。贺泓说,中国产业布局相对集中,尤其是京津冀地区目前形成了燃煤、工业排放、机动车、农业排放多类型污染、高负荷共存的重度复合大气污染类型,加剧了治理的难度:“北京已经到了后工业化的程度,超大城市,主要的污染是生活、交通带来的,典型的污染物,比如说,机动车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天津市工业化后期,石油化工带来的挥发性有机物以及工业燃煤带来的二氧化硫等等,河北是处在工业化前期或者是中期,代表性产业是重化工,像钢铁、煤化工、建材、水泥,玻璃陶瓷,都是高效能的工业,还有一些很严重冬季采暖和农民的散烧煤问题,所以典型污染物是燃煤带来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等。”

  大气灰霾治理,科学监测是基础。目前中国灰霾监测侧重地面监测与采样分析,对大尺度的灰霾监测与形成机制关注有限。“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开发了空气质量卫星遥感监测系统,凭借其覆盖面广、实时观测和空间连续等优势,为灰霾监测及治理提供了全新视角。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程天海介绍说,中国2013年才实现全国尺度大气颗粒物地基监测,截止目前只有4年有效监测数据,无法有效研究中国污染时空分布特性。卫星遥感则可以大大提高提高对中国大气颗粒物历史特征的认识水平:“要监测灰霾,要认知灰霾,必要把它的历史特性搞清楚。卫星遥感手段的特色是可以拓展(时间)。卫星是从1980年对地球开始观测,对大气探测比较高精度的数据是从2000年开始,因此把2013年到2017年的数据,扩展到2000年到2017年,并且加以延长。把这些多远的遥感信息混合在一起,可以看出灰霾天气的变化发展情况或者是区域传输的情况。”

  “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首席科学员贺泓表示,2013年至2016年,全国空气质量平均改善幅度在30%左右,污染更重的京津冀地区改善幅度更大。但是,颗粒物浓度还远未达到环境显著改善的拐点,这是公众还没有明显感受到大气质量改善的主要原因。贺泓说,针对当前存在重度复合大气污染现状,需要加强治理的针对性,力争精准治霾:“一线大城市,还是要机动车尾气的控制放在突出位置,尽快加快新车排放标准的升级,加强在用车的监控,高排放车在运行。实行尾气净化装置定期更换制度,加快淘汰老旧的车辆,发展公共交通,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立法控制非道路机动车,比如工程车,农用车等排放。重中之重是治理排放分担率高的重型柴油车。港口城市应加强船舶排放污染的控制。”

  据了解,为了配合外场观测和实验室模拟研究,中科院还研发了激光诱导荧光探测系统、大气臭氧激光雷达、大气细粒子激光雷达等一系列先进科学仪器,并发展了大气灰霾多模式集合预报系统,打造了国内领先的燃煤烟气脱硝催化剂应用技术研究平台,为控制灰霾污染提供科学可行的技术解决方案。

标签:雾霾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