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5日新媒体专电 题: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减法”百姓“获得感”的“加法”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
减税费、去产能、减行政审批事项、减学杂费、减政府支出、取消手机国内长途和漫游费、淘汰燃煤小锅炉……
政府部门的一系列“减法”在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亮相,代表委员们一轮轮热烈的掌声在大会堂内响起。
字里行间的“减法”,蕴藏着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的“加法”。
以前进京开会,有时比平时多花200多元话费
“年内全部取消手机国内长途和漫游费,大幅降低中小企业互联网专线接入资费,降低国际长途电话费……”这句话被一波波掌声打断。
“这个‘减法’带来的红利是可想而知的。”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人民政府参事包景岭说。2015年8月,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就取消了京津冀地区的手机漫游费和长途费。众多的受益者加起来,这是一笔可观的费用。
“2016年以前来开会,每次半个月都得比平时多花200多元的话费。由于担心欠费,每次参会前,我都得专门给手机充几百元话费。如果全国都实现无漫游、无长途,那就更好了,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经常出差的人。”包景岭说。
说起手机漫游费,京津冀“三界碑”附近居民最有发言权。“三界碑”是京津冀交界处的一座界桩,由于信号交叉,在“三界碑”上往不同方向走几步,就会收到京津冀三地通信运营商发来的漫游提示。而每一条提示,对天津下营镇供电营业所运行班班长李述记来说,都意味着通信费用可能增加。“这些情况直到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取消京津冀手机漫游费和长途费才改善。现在在全国范围内也要取消,我们老百姓举双手欢迎。”李述记说。
“这一举措对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人才、物流等要素的自由流动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是政府工作‘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的具体体现。”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秘书长王济光说。
减法有深意,背后是决心
手机话费的改变只是政府工作一系列“减法”的一个缩影。在回顾过去一年政府工作时,代表委员听到了:
“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全年降低企业税负5700多亿元,所有行业实现税负只减不增。”
“以钢铁、煤炭行业为重点去产能,全年退出钢铁产能超过6500万吨,煤炭产能超过2.9亿吨……”
“在提前完成本届政府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三分之一目标的基础上,去年又取消165项国务院部门及其指定地方实施的审批事项,清理规范192项审批中介服务事项、220项职业资格许可认定事项。”
“免除农村贫困家庭学生普通高中学杂费。”
在展望今年工作时,代表委员们又听到:
“各级政府要坚持过紧日子,中央部门要带头,一律按不低于5%的幅度压减一般性支出……”
“全年再减少企业税负3500亿元左右、涉企收费约2000亿元……”
“全部淘汰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燃煤小锅炉。”
“从连年压钢压煤‘减法’,我读出了国家治理环境的决心。”包景岭说,一方面围绕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目标,实现刚性的去产能;另一方面可以柔性去产能,一家企业每年压减一部分产能,逐渐转型升级。在每年环境压力较大的冬季,让排放多的企业“放个寒假”,效果也会很明显。
全国人大代表陈海啸说,降税负是为了激发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活力,进一步提振民间投资信心;减钢煤产能,是为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每项“减法”都有深刻的背景,从中读出了国家的决心。
政府做好“减法”,为了更好地为百姓做“加法”
王济光说,聆听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一个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国家越来越善做“减法”。这其实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担当。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为市场主体准入进一步提供了便利化条件;免除农村贫困家庭学生普通高中学杂费,让政府的服务职能进一步凸显。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我从免除农村贫困家庭学生普通高中学杂费中,具体地感受到党和政府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心。农村孩子上学对家庭而言,也是一个经济负担。学杂费上的‘减法’,就是给家庭的幸福感做‘加法’,给孩子的知识做‘加法’。农村孩子受了教育,有了知识,将来一定会生活得更好。”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农学院原院长邢克智说。
全国人大代表闫希军说,报告提出要大幅降低非税负担,这对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展现了更加美好的前景。“去年营改增,减少了征税环节,为我们减轻了负担。如今,国家进一步为企业松绑,我们将迎来更加宽松的创新环境。”
“减法”其实也是加法,一些地方政府也在实践。全国人大代表、重庆两江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汤宗伟说,2016年两江新区进行售电侧改革,将原有的几家地方电网公司整合,有效实现电、网分离,为企业用电节省了15%以上的成本,并加大用电大户电网基础配套建设,减轻了原本由企业承担的部分公共电网基础投入。今年,在售电侧改革领域,两江新区将持续发力,力争企业用电成本再降10%。对企业而言,这无疑也是利润的“加法”。
“其实,在我们平时工作与生活中,早已从这些‘减法’中收获了‘获得感’。比如手机降费、购物减税、审批事项减少所带来的办事效率提高等。”王济光说。(采写记者:李亚彪陈晨李鲲王成;参与采写记者:陈国洲潘林青高洁岳德亮)
(原标题: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减法” 百姓“获得感”的“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