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来风:“欧洲养老院”陷入困境 德国养老也越来越不易

2017-03-10 14:42:43|来源:国际在线|编辑:王瑞芳

  国际在线报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 阮佳闻):养老及延迟退休问题继续是2017年中国两会上关注度非常高的热点话题。作为欧洲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一度被媒体戏称为"欧洲养老院"的德国虽然因为拥有较为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和相对成熟的养老护理产业,而被认为是"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先进典范,但眼下德国养老也越来越不容易。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养老保险的国家,“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体系为国民提供了全面保障。养老保险共分三部分:公共养老保险、企业养老保险和政府支持的私人养老保险。公共养老保险是绝大多数退休者的主要生活来源。

  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德国公共养老制度面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首先是老龄化加剧。预计到2030年,德国人口规模将从现在的8200万减少到7700万,到2060年进一步缩减到6500万。届时,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位65岁以上的老人。到2040年,领取养老金与缴纳养老金的人数比将从53%增至73%。其次是养老金池捉襟见肘。2015年德国养老金支付出现40亿欧元的赤字,预计到2018年赤字额将增至80亿欧元。最后是支付贫富差距拉大。德国经济研究所和柏林自由大学的研究显示,收入最高的20%的人领取了40%的养老金,收入最低的20%的人则只拿到7%。

  有分析认为,两个因素加剧了德国养老体系的困境。首先是欧洲央行的零利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本来已让很多投资型养老基金损失惨重,零利率更让养老金池的增值成为空想。其次是短期工大量增加。很多企业为了规避风险雇佣了大量临时工、短期工,这些劳动者的工资较低,相应缴纳的养老金也少,未来他们能领到的养老金就更微薄了。

  退休后有可能陷入贫困成为不少德国老人面临的问题。1985年,一名退休老人领取的养老金是在职职工平均收入的57%,2014年降到48%,预计到2030年将只有43%。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990年德国领取养老金的人数为1500万,2013年为2520万。德国是经合组织成员国中养老金替代率最低的国家之一。德国《商报》不久前一篇报道警告,养老金已经成为德国的一颗“定时炸弹”,现在的工人很可能干了一辈子,退休金都不够生活开支。

  其实,德国政府多年前已意识到这一问题,并采取了诸多补救措施。施罗德政府的福利改革重点是延迟退休年龄、减少福利支出。政府扶持“吕路普养老保险”和“里斯特保险”等补充性养老保险,以期减少公共支出压力。默克尔政府提出大规模接收难民,也有填补劳动力缺口的考虑。然而德国面临的养老形势依旧严峻。去年8月,德国联邦银行一份内部报告建议未来将退休年龄从67岁进一步延长到69岁。尽管遭到媒体质疑,但是专家称,如果不采取该措施,德国要维持养老金给付水平就只有两个办法,一是降低替代率,二是提高缴费比例。

  退休老人们等不及政府伸出援手,只能自寻出路。为了降低养老成本,很多地方出现了“同居养老”——老年人搬到同一栋公寓居住,彼此照应。不少老人选择出国。以东欧国家为例,不仅养老成本降低一半以上,软硬件设施还更为优越。德国老年人权益研究中心的调查发现,由于经费缺乏、护理人员不足,德国养老院中1/3以上的老人不能获得合理饮食供应。在德国,有时一名护理人员要看护五六十名老人。贝塔斯曼的研究显示,当前德国缺乏3万名有专业知识的护理人才,到2030年缺口将扩大到50万。

  很多老人不得已必须重新工作。有调查显示,近一半即将退休的德国人希望退休后能够继续工作,在收入越低的人群中这个比例越高。据联邦劳动局统计,2015年,有接近一百万退休老人为了弥补养老金的不足而继续工作,比2010年上涨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