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外资正在撤离中国? 背后的真相其实是这样

2017-03-14 16:00:26|来源:国际在线|编辑:章文君

  

  在今年“两会”上,外资流向是一个热点话题。飞利浦照明关闭深圳工厂、全球最大硬盘制造商希捷从苏州撤离……去年以来,一些外资撤离事件的发生,加上全球投资贸易环境的变化,有舆论认为中国出现“外资撤离潮”。情况果真如此吗?还是让事实说话吧。

  首先看数字。商务部数据显示,中国2014年吸收外资规模达1196亿美元,同比增长1.7%;2015年度全年实际使用外资1262.7亿美元,同比增长5.6%;2016年度中国吸引外资的情况,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的数据,在全球特别是亚洲地区外资流入量大幅下滑的情况下,中国吸引外资逆势增长,较2015年增加2.3%,达1390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三。由此可见,中国吸引的外资数量不仅没下降,反而是在逐年增加,仍是全球最富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之一。

  其次看企业。不少报道谈外资撤离时,都提到了飞利浦照明和希捷这两家企业。先说说飞利浦,之所以关闭工厂,主要原因是出于其本身的战略转型,它不断尝试加大医疗设备的研发和投入,对传统照明产业确有压缩产能的考虑。另一方面,中国本土照明品牌的崛起也对飞利浦照明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此类动作基本上是一种止损和主动寻求战略方向的动作。事实上,飞利浦照明关闭的不止中国一家工厂,近年来该公司还陆续关闭了美国、加拿大、英国等欧美国家的工厂,并且还宣布将关闭泰国的一家工厂。所以,飞利浦照明关闭工厂的举动,是面对剧烈的市场竞争、利润率下降的挑战而作出的应对策略,是一种企业战略的调整。

  再看看希捷。希捷集团苏州工厂的关闭,也是企业在产业大变革背景下的自身业务调整。希捷集团在中国工厂的产品并非是市场主流的新型固态硬盘,而是已经日薄西山的磁头驱动传统硬盘。这必然导致订单减少、市场份额降低和亏损增加。数据显示,希捷苏州2016年的进出口额同比下降了近40%,整个希捷集团四季度净利润更是同比减少82.3%。由于经营状况不佳,该公司曾经宣布在全球范围内裁减人员14%。由此可见,希捷关闭苏州公司也是基于市场变化作出的正常调整,是其公司自身原因,与对中国经济是否有信心没什么关系。

  正如一些专家指出的那样,长期以来,中国凭借巨大的人口红利、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积极配合的地方支持政策等吸引了大量外资。正是这种以市场换技术的思路,让中国迅速融入全球市场,成为制造第一大国,也得到了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机会。

  现在,正如《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中国制造要向创新、智能、绿色和高端转型,找到自己的新优势。目前机器人、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高端产业在中国发展迅速,这必将吸引外资在中国市场调整布局,撤离低端,转向高端,加快新旧动能替换。

  这里还需要提到的是超级产业,它处于产业结构最高层次,是当代最新科学技术、生产方式、工艺设备、新材料的集中体现,对其它产业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目前中国的三大工业名片——航天、高铁和核电正是这样的超级产业,它们对下游的高科技产业要求极高,这为优质外资进入中国提供了巨大动力。

  我们看到,今年的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进一步放宽服务业、制造业、采矿业外资准入;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在国内上市、发债,允许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等等。当前的中国正处于产业升级的关口,需要更多优秀外资的注入,而这些外资的投入,必会在可预见的未来获得可观的回报。随着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吸引力越来越强,那些所谓“外资撤离、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会不攻自破。(马尧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