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雷艳五年履职路:持续关注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2017-03-14 15:33:30|来源:国际在线|编辑:章文君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吕茜):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推动各族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共同发展繁荣。全国人大代表、贵州歌舞剧院一级演员、中国苗族歌手雷艳在接受本台记者采访时表示,履职五年来,她一直持续关注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她呼吁全社会一起保护“活着的文化”。

  今年是雷艳担任全国人大代表的第五年,作为一名85后的年轻人大代表,提到这几年的履职经历,雷艳不无感慨地说:“我记得(当人大代表的)第一年的时候,应该说是一个角色的转变。在当人大代表之前,我们对国家的政治、政策是关心、期盼,热爱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以一个青年人的这种心态来关心我们的祖国。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后,就觉得身上有一份很重的责任,就是一个参政议政的角色。就是你身上不仅责任重,而且你手上(拥有的)我们国家所赋予你的权力也是很神圣、很庄重的。履职的时候,就会更加尊重它,或者说是认真对待。第一年到现在对比来看,我觉得我更加成熟,在履职方面也更加有经验。因为,每一年我们都会学习怎样履职,怎样做好人大代表,而且我们还会做很多实地调研,包括组织我们去培训。”

  2013年,雷艳建议国家能给予西部地区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以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2014年,雷艳提交了有关少数民族地区推行三语(汉语、英语、母语)教育的建议;2015年,雷艳建议尽快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形式颁布实施《传统村落保护条例》,进而推动全国人大起草《传统村落保护法》(草案),防止传统村落在城镇化进程中遭到破坏甚至消失;2016年,雷艳建议,保护古村落,从“活着的文化”入手。

  根据调研,雷艳发现,随着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一些民族民间文化正在面临消失的危险,在一些地方美丽的吊脚楼也正在逐渐被钢筋、水泥吞噬,传统古村落的消失速度令人心痛。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雷艳发起“致敬古村落:‘9+1’接力保护千年苗寨”倡议活动,用实际行动践行人大代表职责。谈及发起此次活动的初衷,雷艳说是为了保护古村落“活着的文化”,雷艳表示, “文化是很抽象的东西,每个人都可以说文化这两个字。但(文化)具体是什么呢?每一个村寨、 每一个村落, 每一个地方都有它的独特性。我为什么要说‘活着的文化’? 因为文化是由人作载体的。没有人的话,就是空的。就拿我们的传统村落,我们的苗寨、侗寨的寨子来说,如果没有人赋予文化的活动,那么这个文化就不存在。怎样使‘活着的文化’动起来?就需要些仪式感的东西或者一些活动。所以去年‘两会’期间,我就发起了一个倡议来保护‘活着的文化’。联合我们的专家学者,包括委员、代表,包括地方政府,还有企业、社会爱心人士、网友等,帮助我们那边的苗寨复建一个芦笙场。芦笙场对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苗族、侗族来说,它应该说是一个精神载体,它不仅仅是一个娱乐的场所。它是我们祭祀祖先和祖先对话(的地方),芦笙节还有我们一些活动举行都在那个地方。其实这些传承的活动,都是我们对下一代人记忆的唤醒。”

  雷艳提到的芦笙场,位于贵州省施秉屯上岜梭苗寨,是黔东南苗族芦笙文化圈的龙头。但是这里条件很简陋,每年的芦笙节,来自周边苗寨的上万苗胞就在泥泞的水田里跳芦笙。2016年12月底,雷艳发起的“美丽乡愁致敬古村落”活动正式落地。通过网友众筹,爱心人士捐赠,以及当地政府配套资金支持,共筹集上百万资金,用于复建岜梭芦笙场。

  在北京参加“两会”的雷艳告诉记者,目前芦笙场正在施工,家乡的父老乡亲每天都拍照片发给她,给她看工程进度,预计这个月月底、今年的芦笙节,芦笙场就可以投入使用了。最让雷艳出乎意料又非常感动的是,很多原本应该年后出去打工的年轻人,都自愿留下来参与到芦笙场的建设。雷艳说:“今年芦笙场是很重要的事情,这是几十年来、上百年来,最隆重的事情,他们很兴奋。而且还有人向我表示说,如果这个芦笙场修建起来,把经济圈带动起来,把旅游业推进,他们就宁愿不出去打工。在家里又可以赚钱,又可以照顾家里的孩子。把我们的生活方式转化成产业方式。其实,比如说踩芦笙、唱歌、民族风情、我们的饮食、我们的美景、我们的歌声、我们的服饰,这些对于我们寨子里的人、身在其中的人来说是家常便饭,是我们的生活方式,但是换个角度去思考,外面的人来看,这就是一种旅游资源,把这种生活方式转化成旅游资源,也可以带动当地经济。所以当时我们考虑从芦笙场的修建作为切入点。”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近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通过资金倾斜和项目带动,启动非物质遗产保护计划,古村落保护计划,同时把民族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脱贫攻坚等重要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实施锦绣计划和举办文博会等平台,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

  今年,雷艳在“人”和“活着的文化”上进一步升华,建议注重古村落保护的传统性和现代性统一,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统一,让更多村民在传承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过程中,实实在在地享受到现代发展过程中的福利。雷艳认为,西江千户苗寨、肇兴侗寨,就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和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典型案例。她说:“那里现在很热闹、很繁华。规划得很好,而且那个规划不是人为(设计出来)的。它就是以前老街的记忆。比如这条街以前有几家打银饰的,那我们就把它作为银饰一条街的概念。那我在家打银饰,又能卖,又能作为一个展示,来的人还可以向我学习、研究、相互切磋。另外几个作坊是刺绣的。各种这样的、我们以前生活常态的,作为旅游资源,就把它活起来了。我觉得这两个点在贵州是打造得比较好,现在在其它地方也在用这样的思维。”

  作为一名来自贵州黔东南地区的人大代表,雷艳深爱家乡这篇热土、心系家乡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她动情地说: “我的家乡在贵州省黔东南,几千年沉淀下来的农耕文化和乡愁,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民俗和芦笙,这些‘土得掉渣’的民族民间文化,其实就是最最鲜明的贵州印记。走出家乡,当我换一种视角去审视它的时候,我才真切地感受到它的珍贵。”

  作为一名苗族民族歌手,这些年,雷艳也一直在通过自己的歌声传播苗族传统文化,呼吁更多的人关注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她的歌声里唱出了贵州的秀美风景,唱出了苗寨百姓的淳朴民风,也唱出了自己心底浓得化不开的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