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之“强”更体现在“韧”

2017-03-15 23:21:06|来源:国际在线综合|编辑:杨玉国

李克强步入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会见中外记者  摄影\中新社刘震

  连续5年,李克强总理“两会”后会见中外记者时都展示了鲜明的“强”式风格。

  何为“强”式风格?简言之,就是坦诚自信、包容幽默、临场急智、各类数据信手拈来,这些都为历年各路评论所称道。但在我看来,如果一定要为“强”式风格选一个对应的字,我认为最贴切的是“韧”。

  3月15日中午12点47分才刚刚结束的这场记者会上,李克强回答一个问题两次用到“韧”字,而全场三次提及这个字。相较于这个字在一般汉语尤其是政府系统用语中的使用频率,这无疑是一个相当高的比例。

  回答关于简政放权的提问时,总理说:“政府确实管了一些不该管、也不应属于自己管的事情。它束缚了市场主体的手脚,降低了行政效率,甚至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因此,我们必须进行自我革命,刀刃向内,我一直说要用壮士断腕的精神坚韧不拔地加以推进,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问题,甚至会有较大阻力,但是要相信我们有足够的韧性。”

  在随后的答问中,他再次强调:“我前面已经讲了,不管有什么样的阻力,我们都有足够的韧性推动改革。”

李克强总理在记者会上回答问题   摄影\中新社刘震

  惟有韧,才能连续五年把简政放权作为“当头炮”;惟有韧,才能在近四年间分9批取消下放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618项,分3批取消中央指定地方实施行政审批283项,分3批清理规范中介服务事项323项,分7批取消433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

  足够的韧性,就是这样“咬定青山不放松”。事实上,李克强本人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此亦有表述:“我们要咬定青山不放松,持之以恒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把发展硬道理更多体现在增进人民福祉上。”

  坚韧的意志,就是这样“吾道一以贯之”。犹记得,2014年记者会上总理所言:“古人说‘吾道一以贯之’,只要我们锲而不舍,假以时日,必有成效。为了释放改革红利,尤其是让广大人民受惠,我们义无反顾。”

  韧是一个很“硬”的字,它意味着刀刃向内割自己的肉,壮士断腕革自己的命。韧又是一个很“暖”的字,寄托着“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以百姓之心为心”的为民情怀。

  这个字最能体现李克强总理施政的个性和风格,同时也是他本人格外看重的对中国经济的判断和期许。他在国内外众多场合都曾强调:“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最大发展中国家,经济拥有巨大的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

  正是这样的内在韧性,塑造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也为长期保持中高速增长提供了坚实支撑。今天的记者会上有记者问,今年是本届政府的收官之年,您认为过去四年多最重要的成就是什么?李克强在回答时,把“中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始终是中高速增长”视为施政的主要成果。

  韧的多重涵义在这里相叠加:以“韧”的风格推进“韧”的改革,就能激发中国经济的“韧”性,实现“韧”的发展。

  李克强曾在长江边码头上与重庆的“棒棒”有过一段令人动容的交流。他扶着一名“棒棒”的腰背说:你们很了不起,是中国人民勤劳的象征。中国发展有潜力,有韧性,最重要的是人民勤劳。推动中国发展就需要负重前行、爬坡越坎、敢于担当、不负重托的“棒棒精神”。

  2016年“两会”前夕,国际国内复杂因素交织,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当时李克强说过一段话:“有事了,咱也不怕事,反而把神经绷得更紧、注意力更加集中。这时才最能体现我们的韧性。中国经济从来都是在挑战中成长的。每逢困难会更加坚韧,越遇挑战会越战越勇!”

  这一年当中,是包括三去一降一补、简政放权、减税降费、双创在内的一系列艰苦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今,在“两会”记者会刚刚结束的今天回望,去年下半年以来尤其是今年开年一系列亮眼的经济数据,不仅证实了总理对中国经济韧性的判断,更诠释了“强”式风格的坚韧意志。

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