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中国经验 助力防沙治沙

2017-03-15 18:41:57|来源:国际在线|编辑:杨玉国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闫伟 刘文俊):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自2002年1月1日开始实施。这是世界上第一部专门为防沙治沙而制定的法律。从那时起到今年两会召开,时间已经过去十五年多。

  根据国家林业局的统计数据,中国已连续15年实现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双缩减”以及荒漠化和沙化程度的“双降低”,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扩展趋势已得到有效遏制,部分地区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沙和谐”的历史性转变。这是中国人大和政府高度重视防沙治沙,践行绿色发展,在荒漠治理方面交出的一份漂亮答卷。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治沙技术和成效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重视和认可。中国同不同国家之间就防沙治沙开展的国际合作也日益频繁。

  据宁夏林业厅副厅长平学智介绍:“这些合作是一个广泛的合作交流,包括技术的合作,还有一些科技、项目等方面的合作。更多的也是中国在全球防沙治沙大任务下对世界的贡献。”

  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癌症”。在这个世界共同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面前,没有人能独善其身。作为世界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在1994年即加入了《世界防治荒漠化公约》,并且始终以积极的态度致力于沙化土地防治事业,也得到了来自相关国家、机构的支持和帮助。平学智说:“防沙治沙是需要国际合作的,通过国际合作来推进防沙治沙也是我们的一条很好的经验。我们吸引国际上的一些援助资金,包括像今年实施的一个世界银行的贷款项目,治理黄河以东的毛乌素沙漠,通过外援项目、资金,解决我们资金不足的问题。”

  中国的防沙治沙在最初曾经学习引进过前苏联的技术,后来各相关省区针对各自现有条件进行探索,对自然规律的了解越来越深透,汲取了不少的教训,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各种因地制宜的举措大大提升了治沙的效果。在宁夏,由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同中卫铁路固沙林场职工、当地群众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总结首创的“草方格固沙技术”,将麦草、芦苇、稻草等在沙漠中制成方格,同时栽种柠条、沙柳等灌木,防风固沙成效显著。在甘肃民勤,人们种植一种名叫梭梭的沙生植物,不但能固沙,而且还能在其中接种中药材,取得经济收益。在内蒙,一大批各具特色、林沙结合的新产业,在确保治沙成效的同时,也实现了沙区农牧民收入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

  对于这些经验,平学智说:“应该说,我们在世界上还是有一些先进的经验。也是走在前列的。应该说,我们通过国际合作,向外输出技术,输出我们的经验,促进全世界的防沙治沙事业。”

  事实上,近年来,世界也一直在关注中国的治沙脚步,并且从对中国自主研发的荒漠化防治技术的学习中大受裨益。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建立的国际荒漠化和土地沙化防治技术援助交流平台,先后举办了36期“中国沙漠治理技术和荒漠化防治国际培训班”,培训了9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1000多名学员,其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研究成果及培训水平均为国际领先。自2006年开始的10年间,宁夏农林科学院承办了十二期“阿拉伯国家防沙治沙技术培训班”、一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培训班”和“阿尔及利亚防沙治沙技术培训班”,截至目前已有21个国家的170多人参加了相关培训。同时,有89个国家的政要、专家到宁夏考察治沙工作。就在几个月前,埃及总统安全事务顾问访问宁夏,诚邀宁夏专家到与宁夏有着类似气候条件的埃及进行指导交流。

  宁夏农林科学院副院长李生宝介绍说:“培训的主要目的是把中国、宁夏的防沙治沙技术在世界进行分享,与有沙漠化的国家进行技术分享,共同治理沙漠、改造沙漠。为环境治理,改善当地老百姓的生存环境提供技术援助。同时,防沙治沙培训也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尽义务,把对外援助变成技术援助,共同治理全球的环境问题。”

  由商务部主办、宁夏农林科学院承办的“阿拉伯国家防沙治沙技术培训班”曾经多次到白芨滩林场进行现场考察学习。已经从林场领导岗位退休的宁夏人大代表、全国治沙英雄王有德在回忆起当年国外友人来白芨滩考察学习防沙治沙的经验时说,他很乐意与各国友人分享防沙治沙的经验和心得,因为只有世界各国联手治沙,才能从根本上控制沙漠化的趋势。王有德希望世界各国为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而一起努力,希望面临荒漠化问题的其他国家也能出现“治沙英雄”。王有得说:“搞生态治理,既富了民,又治理了环境、地球。(我们)就这么一个地球,世界各国元首、人民都应该关心地球,关心环境,都不应该搞破坏。因为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现在(防沙治沙)靠一个单位不行,一个治沙英雄不行,靠一个国家领导人也不行,应该是全世界出现若干个治沙英雄,(全世界一起努力)可能环境会更好。”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把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作为工作的重点,主张推进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开放与合作。在这方面,与沿线国家的环保合作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前有学者分析指出,“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然而仅我国境内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区域沙化土地面积就达145.16万平方公里,因而将沙化土地治理纳入一带一路建设规划,推进中国防沙治沙技术和经验走向世界,带动沿线国家和周边国家沙化土地治理,将有助于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进而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生态环境改善、经济繁荣和区域经济合作。

  对此,不管是国家层面还是林业部门,都提出了相应的发展规划。去年年底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把“参与国际环境治理,提升国际合作水平”列为规划实施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并在其中明确了“积极开展生态环保领域的对外合作”等内容。而国家林业局已经通过专家论证的《丝绸之路经济带防沙治沙工程建设规划(2016—2030)》也把相关工程作为“建设绿色丝绸之路的基础性工作”,并提到了事关“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精准扶贫,增进民族团结,振兴区域经济发展”,以及“为推动我国防沙治沙事业发展”开辟新途径的高度。

  对此,每个相关省区都在酝酿出台相关的配套措施。对宁夏而言,按照自治区林业厅副厅长平学智的说法:“宁夏处在一带一路战略节点的地域重要位置上,宁夏防沙治沙是中国西部的安全屏障。西部地区从宁夏、甘肃到新疆这一带共同打造‘一带一路’防沙治沙的前沿阵地,一方面对保护黄河生态安全,减少入黄的泥沙流量(有益),也能使‘一带一路’沿线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同时通过防沙治沙培育我们未来发展的相关产业,也有助于推进林产业、生态产业的发展。”

  宁夏农林科学院副院长李生宝则重点结合地方特色谈到了面向阿拉伯世界分享治沙经验的一些想法。李生宝说:“‘一带一路’是国家战略,宁夏是丝路上的重要节点。既然我们有(防沙治沙)这方面成功的经验,相对而言丝路沿线有沙漠国家的气候是相近的,我们在制定‘开放办院’的措施时,主要通过‘丝绸之路’,与阿拉伯国家(开展合作)。因为宁夏是回族自治区,这方面的联系更多一些。”

  今年9月,《世界防治荒漠化公约》第13次缔约国大会将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举行。此次大会落户中国,不仅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更进一步表明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加强治沙技术交流与国际合作,打造全球环境治理命运共同体的意愿。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代表、林业厅厅长马金元认为,此次大会将为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防沙治沙经验提供良好的平台。“大会对于中国,世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者遭受荒漠化影响比较大的国家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有责任、有能力利用大会的契机总结、传授防沙治沙的经验,在支持一些国家的防沙治沙的工作上作出贡献。在过去一段时间,我国在防沙治沙工作中得到了国际上一些机构的援助和支持,靠我们自己的努力,我们的防沙治沙成果有目共睹。中国作为大国,应该总结成绩,提供经验,帮助别人,回馈国际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