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强国”的理想与现实
“海洋热”在今日的中国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高度,它既是“海洋世纪”照进中国的必然产物,更是中国通过海洋与世界激烈互动的结果。“海洋热”背后反映的是,中国各界对海洋热情的提升,而中国如何“走向海洋”则是海洋热情提升所聚焦的核心话题。实际上,这个话题也可以概述为如何优化中国“走向海洋”的道路,使中国“海洋强国”的理想与现实得以更好地衔接起来。暨南大学鞠海龙教授作为一名长期研究中国海权的中青年学者,在他的英文版著作China ’s Maritime Power and Strategy: History, National Security and Geopolitics (《中国海权战略:历史、国家安全与地缘政治》),就如何优化这一过程给出答案极其富有启迪意义。
从现实来看,“海洋热”的出现也是“一体两面”,它也反映出我们在“走向海洋”过程中出现的迷思与困境。具体而言,这就是中国“走向海洋”物质力量的增强与周边钓鱼岛问题、台湾问题与南海问题久拖未决的现况,在我们“走向海洋”过程中催生出截然不同的国民情绪,前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自豪感与信心,后者却带来了压力、挑战与困惑。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这种截然不同国民情绪的呈现也就成了恰到好处的佐证。由这个角度,中国“走向海洋”的“海洋强国”之路自然不是一番坦途,它的理想必须建立在参照现实之上。
海权向来是理解与审视中国国家总体战略发展与转型的一个独特视角,而是否将“向海而兴”作为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纲领则是观察中国国家战略发展方向的风向标。中国历来强调和平发展,这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得到了更好地证实,更在新千年后被一再强调。在这一国家战略下,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海洋强国”,而它仅是表示“向海而兴”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纲领和方向,而和平、和谐与发展才是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内涵。实际上,这就是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理想,是我们“向海而兴”的梦。具体来看,有两幅画卷时刻警醒我们:一副是充斥着血腥和暴力的传统海洋强国发迹与争霸画卷,另一幅是唯权是图、唯利是图的世界海洋争霸与新兴海洋国家纷纷崛起的现实画卷。鉴于此,寻求新的战略路径来实现我们“向海而兴”的梦成为一个理想,这条路径有别于传统和历史,有别于西方海洋争霸的那条老路。但是不可否认,这一理想在实现过程中却不可避免地遭遇到现实的挑战,遭遇陷入“昨日逻辑”陷阱的海权模式对应的压力。
那么如何兼顾理想与现实?鞠海龙教授在他的书中认为,中国“海洋强国”的战略设计需要首先确立实力基础,以此来为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提供足够的支撑,为中国重塑当今世界海洋秩序与制度创造条件,及为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理想能够“照进”现实开辟道路。在此基础上,以“海洋地缘安全”为首要目标的战略设计应充分考虑历史、理论与现实的参照体系。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但同样也是中国在被否定和被侵略中日益认识到海洋战略重要性的过程,而近代中国海防战略的缺陷及其由此带来的教训则构成了当代中国海权战略的第一大战略参照体系。我们希翼开辟一条新的路径来“走向海洋”与适应全球地缘战略环境的新变化,但传统地缘政治思维与呈现出的“对抗性”已经照进了地缘政治现实及构成了当今全球地缘战略环球的重要内容。而这则是我们“走向海洋”不得不考虑的第二大参照体系。而在现实层面,中国的发展及其“走向海洋”的过程则和现实地缘政治环境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其中来自美国、日本与印度的对华战略与周边钓鱼岛问题、台湾问题和南海问题则无疑构成了我们“走向海洋”过程中最突出的现实参照。
实现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理想与现实的平衡,在本质上也就要求,中国“海洋强国”总体战略的实现与国家战略的转型,应以避免周边战略环境的高度恶化为前提。在鞠海龙教授来看,这是中国海洋战略总体设计的两条底线。中国的崛起及其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走向海洋”是当今全球地缘政治中最凸显的现实,而来自既有格局中既得利益者的反应乃至敌视,自然不可避免。鉴于此,平衡好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理想与现实是中国继续在全球海洋舞台上参与博弈的必须完成的答卷,而这对于在战略上实现超越成为“海洋强国”的成果则大有裨益。(文/葛红亮 察哈尔学会研究员、广西民族大学东盟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