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忠沉银”传说成真 万余件文物展现明晚期历史画卷
工作人员在岷江河道中的考古现场进行发掘清理。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王蕾)中国民间颇具传奇色彩的“张献忠江口沉银”的传说,近日在西南部四川省得到了考古成果的证实。根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日前向社会公布的考古成果,四川岷江的彭山江口出水的一万多件文物,包括首饰、武器、金银器等,具有极高的科学、历史、艺术价值。专家认为,这些文物展开了一幅17世纪明朝晚期的社会历史画卷,对研究中国明代的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和生活史等具有重要意义。
江口沉银水下遗址现场。
根据民间传说和四川的一些地方志记载,大约在1646年,明朝末年著名农民起义首领张献忠顺岷江南下转移财物,但由于遭到伏击,战败船沉。当地几百年来都在传说当时有整整1000船金银财宝沉于江底。但是,张献忠是否真的在江口沉银?沉银的具体地点在哪里?这些一直没能得到证实。沉银水下考古今年1月启动,目前已经挖掘了一万多平方米。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20日介绍,两个月来,发掘的出水文物超过一万件。
高大伦说:“据我所知,遗址出水的文物,这些文物的丰富程度之高,还有级别之高,以及种类之全面,是全国罕见的。”
出水文物包括明王朝分封藩王及张献忠分封嫔妃的金册、银册,以及金币、银币、大顺通宝铜币、银锭等;成堆的金银饰品包括戒指、耳环、发簪等各类首饰,上面的花纹依然精致;还有铁刀、铁剑、铁矛、铁箭镞等兵器。
考古工作人员在发掘现场展示刚刚出水的金饰文物。
其中,各类金银器物、钱币上的文字大都清晰可辨,重达1800克的银锭上刻有铭文。据介绍,仅银锭上的地名就涉及明代的20多个府、州、县,价值极高。
考古现场还有塞满银锭的木鞘出水,不少元宝状的银锭反射出贵金属的光芒;这也符合传说中张献忠“削木桩藏银”的方法。
出水文物不仅数量多,考古学家们认为,它们还具有极高的科学、历史、艺术价值。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在现场表示:“它们的最大价值就是让我们通过实物来了解了明代后期、明代晚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张献忠通过各种方式获得的金锭银锭,范围遍及明代大部分国土,也让我们对他昌盛时期的政治力量和势力范围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考古挖掘在距离四川省会成都市约50公里、位于岷江主河道和流经成都市区的府河交汇处进行。由于当地特殊的地质结构,这些文物散布在河槽中的鹅卵石和河沙之间。所以,发掘只能选择在枯水期开展,今年发掘工作预计还有一个月左右将结束。尽管目前的出水文物数量巨大,但专家认为,作为中国民间传说中的“皇家藏宝”目前唯一被找到的一处,现在的发现可能仅为“江口沉银”的冰山一角。
金发簪
作为农民起义首领的张献忠,曾在中国西南部四川、重庆地区建立过短暂的“大西国”政权。既然是地方政权,这些文物又因何能全面展现明代晚期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呢?张献忠又是如何拥有、怎样保存、如何运输巨额财富的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江口沉银水下考古队领队刘志岩说:“张献忠因为一直在长江流域包括中西部地区转战,文献记载没有特别稳定的经济来源,他可能就是沿途劫掠。不分大小,只要他觉得是比较贵重的东西,都要拿过来作为维持军队运转的物资。”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考古发掘不仅是四川首次开展的水下考古发掘项目,也是中国考古界首次在内水区域开展围堰考古,运用了大量新技术和最新的科技手段。具体的方法是在岷江河道内围堰抽水,将发掘环境从水下变为陆地。这次发掘还面向全国公开招募了志愿者,为公众参与考古提供了平台。虽然此前,张献忠“江口沉银”遗址曾遭盗掘,但珍贵文物已被警方追回。2010年,分布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的开放式的岷江河道,被确立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江口沉银遗址”。据了解,未来,四川省将在遗址附近,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