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持续中国动力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即将于一个月之后在北京举行。这是中国2017年最为重要的主场外交活动。作为中国首倡的国际合作倡议,“一带一路”成为后金融危机时代乱象之下的一股“清流”。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一带一路”成为全球经济治理进程中重要的中国动力。
从全球角度而言,金融危机余波犹在与全球治理乱象丛生为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蒙上了一层阴影。全球经济复苏进程路途坎坷:发达经济体内生性增长乏力,内部治理问题不断;新兴经济体遭遇困境,增长模式仍不明晰。受此影响,全球经济治理模式的深化与改革阻力重重,失败情绪带来的保护主义倾向有所抬头。全球化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提出,提供了一种符合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合作路径。
更为重要的是,“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是中国提出的、对于现有经济全球化理念的深化和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对于全球化进程的影响伴随着西方国家走出石油危机与“滞涨”的努力而被奉为圭臬。以贸易经济自由化、完全的市场机制和全盘私有化为核心的“华盛顿共识”成为上一轮全球化的推动力。过去三十年,以新自由主义为基础的经济全球化依靠资本的力量重塑了全球化的格局,资本成为了最大赢家,而社会付出了巨大代价。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迅速席卷全球表明,以往的全球化模式难以持续。一个赢家通吃、等级分明的全球化模式带来了全球治理的一系列问题:发展与不平等同步出现、经济与环境不可兼得、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愈演愈烈、全球化在打破原有藩篱的同时筑起了“看不见的墙”。在此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同一个问题,即找到一个新的、可持续的、社会友好的全球化模式,推动全球化的模式改革。
从中国发展的角度而言,参与全球治理并提供“中国方案”是中国大国崛起过程中的必经之路。自1978年中国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开放水平逐步提升,中国的经济总量维持了超过30年的高速增长。尽管2015年以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下降至7%以下,但不可忽视的事实是,中国的经济总量与发展动力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提出之后,中国经济在调整中不断进步。2014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美元,成为名符其实的第二大经济体;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放缓,但增加的绝对量却接近20年前的1995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015年中国的对外投资存量首次超过万亿美元,中国的对外投资数额超过了流入的外国直接投资数额,中国经济开放程度达到新水平。201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约为2000年的4.22倍,提前4年实现了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中国经济表现牵动全球神经,中国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稳中提质的态势成为我们推动全球经济治理发展创新的可靠动力来源。
展望即将召开的国际高峰合作论坛,正如习近平主席在2017年达沃斯论坛主旨演讲中提到的那样,“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本次高峰论坛将在形式上为解决全球化问题提供新方式。通过高峰论坛的形式,为解决全球化问题提供广泛而多层次的对话渠道,将全球问题置于一个具备舒适度和参与性的多边语境之下,通过灵活对话探索解决全球治理困境的新方式、新举措和新路径。本次论坛的举办,同时也将在内容上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的实践方案。当前全球治理面临的问题是发展的问题,要把发展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协调的突出位置。本次论坛突出国际合作,强调对接与联通,实现战略对接与发展联动,为创新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提供持续的中国动力。用东方智慧破解全球治理困局,为人类文明“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的新发展提供不竭的中国动力。(储殷 国际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研究员,一带一路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