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区着力建设生态城市 投入46亿元打造宜居水岸
国际在线四川频道报道(刘江):世界许多著名的城市,都傍水而建、因河而盛,正如塞纳河之于巴黎、泰晤士河之于伦敦、哈德逊河之于纽约、黄浦江之于上海……而在中国西部,成都同样是一座与水有着深厚渊源的城市。2000多年前,李冰父子建都江堰“引”江水福泽成都平原,成都遂有“天府之国”美称。
如今,都江堰的滔滔江水穿越千年,依旧滋润着成都平原。而随着成都国际化、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在成都高新区,这片朝气蓬勃的产业新城正上演着新的“城与水的故事”。4月20日,国际在线四川频道从成都高新区获悉,该区深入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累计投入46亿元,全力推进宜居水岸建设。其中,已投入32亿元陆续打造了锦城湖、大源水系绿地链、桂溪生态公园、崇德园水岸等水系景观项目,成效显著;未来3年内,还将再投入14亿元,围绕水系南区核心区及西区核心区,对南区(锦江、栏杆堰、肖家河、洗瓦堰、聚宝沱、白杨沟),西区(清水河、摸底河)等8条高新区主要河道(约40公里)有条件实施段落进行宜居水岸景观提升打造。
按照规划,成都高新区将利用3年时间将8条主要河道打造成为“高端大气、开敞疏朗、生态宜居”的绿色水系走廊。今年,成都高新区将完成区内锦江东、西两岸无障碍段的河道景观打造,并在年底前启动清水河成都高新段、肖家河、栏杆堰的河道景观打造工程,通过城市修补、生态修复方式,对河道沿线景观进行综合整治,力求实现水系、道路和绿化三通。
成都高新区水系由28条河道组成,总长度约145公里。“宜居水岸建设是继‘花重锦官城’增花添彩工程、小街区规制等项目出炉后,成都高新区实施的又一重大公共空间环境景观提升工程举措。”成都高新区规建局相关负责人说,成都高新区是中国创业者最为集中、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实施宜居水岸工程,将为成都高新区打造国际创新创业中心提供更加有力的生态支撑,使这里更具人文气质,成为一片现代、绿色、先进的产业新城。
“最成都”滨河街区:
从崇德园到铁像寺 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时间河廊”
河流,从来都不只是起着饮用、灌溉、航运的作用,它还塑造着“一方水土”和“一方人”。在伦敦,泰晤士河见证了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千年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痕迹,成为一部英国“流动的历史”。在巴黎,塞纳河为萨特、雨果等大师送去源源不断的灵感,至今仍是世人追随大师足迹的朝圣地。
在成都这片因河而兴的沃土上,历代诗人墨客们以河寄语抒情,留下经久不衰的诗篇佳句。移居成都的杜甫,见春来万物复苏,曾写下“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泛游长江的李白,以水寄乡土之情,吟出“正是桃花流,依然锦江色”。
锦城湖公园
而如今,起步于肖家河一片农田的成都高新区,因肖家河串联起了传统与现代的文化脉络,正全力打造一座国际化、现代化、有文化底蕴的国际创新创业中心。成都高新区规建局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成都高新区已投入约32亿元陆续开展水系景观项目建设,成效显著。“仅肖家河两岸,就分布了崇德园水岸长廊、神仙树公园、中水湿地、锦城湖、铁像寺水街、大源中央公园等多个水岸景观节点。”
铁像寺水街
作为清水河的分支,肖家河由北向南流,绵延贯穿成都高新区南部园区,最后汇入府河。在肖家河两岸,既有桥下流水潺潺不断,两岸茶楼民居相望的老成都市井文化走廊——崇德园,也有园内建筑体现浓郁川西民居风格的锦城公园,湖光水色、群鸟低飞的锦城湖湿地公园,发扬成都悠久的水、佛教、休闲等诸多文化的铁像寺水街,更有现代化、国际范儿的国际社区水岸花园。传统与现代在肖家河交相演绎,使其成为了一条缓缓流淌的“时间河廊”。
走进崇德园水岸,青砖飞檐的老建筑,鳞次栉比。几座造型各异的廊桥,相映成趣。延河而坐,一杯盖碗茶、或耍棋牌、或摆龙门阵……这条回归“乡愁”的老成都民居走廊正成为城市之中寻味“老成都”的特色文化名片。
崇德园水岸风貌改造工程是成都高新区以肖家河街道为试点,推进“小街区规制”,打造交通便利、功能完善、环境宜人、形态优美的城市空间,打通城市内部“微循环”的创新尝试。该项目负责人赵磊表示,崇德园及河岸共计占地约7500平方米。2016年,已完成4500平方米的一期工程。余下3000平方米的二期工程将于今年4月底完成打造,全面呈现。
沿着肖家河河岸,从崇德园一路向南,一直到天府一街,便到了以“乐水新天府,望禅铁像寺”为理念而打造的铁像寺水街。项目西侧紧邻铁像寺,北接高新国际社区,再现了天府之国传承千年的回澜塔、石敢当、石羊、古桥、水榭、戏台、牌坊。一位漫步水街的外国游客表示者,“文化、商业在这里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铁像寺项目一期开街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达数百万人次。”成都高新区规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肖家河整体河道景观打造规划正在编制中,预计今年底将启动,全部完成打造后,将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提供更多的休闲文化生态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