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比亚前外长:坦赞铁路见证中、坦、赞三国的深厚友谊
国际在线报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 邢一行):说起坦赞铁路,中国人并不陌生,它像一座象征着中非友谊的丰碑,屹立于东非大地,见证了中国、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三国的深厚友谊。近日,本台记者前往赞比亚首都卢萨卡,对这段历史的亲历者、赞比亚前外交部长弗农·姆旺加进行了专访。
坦赞铁路始建于1970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实施的规模最大的成套援外项目之一。为了修建坦赞铁路,中国政府提供了近10亿元人民币的无息贷款和近100万吨的设备材料,并先后派出工程和技术人员5万余人,60余名中国人为坦赞铁路的建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作为这段历史的亲历者,现年73岁的姆旺加曾于1973年至2007年间先后两次担任赞比亚外交部长等内阁要职,说起当年中、坦、赞三方决定修建坦赞铁路的那段历史,他记忆犹新。
姆旺加说:“1965年11月11日,南罗德西亚(现在的津巴布韦)单方面宣布独立。由于我们赞比亚、坦桑尼亚等非洲国家不承认南罗德西亚的独立是合法的,所以他们借此反过来威胁我们,禁止我们使用经南罗德西亚前往南非或莫桑比克出海口的南部铁路线。因此,我们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卡翁达找到邻国坦桑尼亚的国父尼雷尔商谈,决定要在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之间修建一条铁路,来缓解南罗德西亚禁运给我们带来的进出口运输压力。”
姆旺加回忆到,当初坦赞两国打算修建坦赞铁路时,他们首先找到的并不是中国,而是一些西方国家。他说:“有了这个想法之后,我们首先向美国、加拿大、德国等西方国家寻求帮助,请求由他们来帮忙修建坦赞铁路,但是,这些国家无一例外地表示修建坦赞铁路在经济上是不可行的,不愿予以考虑。因此,尼雷尔和卡翁达决定向当时的中国领导人毛泽东和周恩来求助。先是尼雷尔带着这个想法前往中国,卡翁达也随后到访,最终他们联合请求中国政府为坦赞铁路项目提供资金、技术和专家支持,正式请求中国政府来负责坦赞铁路的建设。”
姆旺加说:“当时坦赞两国领导人之所以没有首选中国,主要是有两方面的担心。第一,中国在当时从未在海外做过如此之大的工程项目;第二,中国也是发展中国家,也跟我们一样正处在起步阶段,提出需要资金援助,着实让我们难于启齿。但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中国政府欣然地接受了我们的请求,除了提供资金和技术外,还为我们派出修筑铁路的工人。就这样,中、坦、赞三方政府于1967年签订协议,规定坦赞铁路为由中国全套承包的工程项目。随后,我们于1968年开始实地勘测,1970年正式动工。虽然最初规定的完工时间是1977年,但是我们于1975年提前完工,1976年便正式投入运营。”
坦赞铁路全长1860.5公里,东起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西至赞比亚的卡皮里姆波西。开通后,它主要承担着将赞比亚的铜矿运输到坦桑尼亚并出口海外的重任。四十年多来,坦赞铁路共计运送旅客五千万人次,运输货物超过三千万吨。除了曾在危急关头为赞比亚打破了殖民封锁外,也为赞比亚、坦桑尼亚等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姆旺加说。
姆旺加说:“我们赞比亚人把坦赞铁路称作‘自由之路’,因为是它让我们免于依赖南部通道,做到运输自由。在那个时候,赞比亚需要坦赞铁路。出于中、坦、赞三方的友谊,中国愿意承接这个当时在海外最大的全套承包项目。这条铁路不仅帮助了赞比亚得到经济发展,一些东南部非洲国家也是它的受益者,比如刚果民主共和国、布隆迪、卢旺达等国家,这些内陆国家都曾从中受益。在当时,它也是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和东南部非洲共同市场的重要交通运输线路。”
然而在经历了初期的辉煌之后,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由于遭遇客货运量分流、机车设备投入不足等诸多复杂原因,坦赞铁路也慢慢走向低沉期。而这一切,姆旺加都看在眼里,他清楚地知道坦赞铁路正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他也坚信,这条铁路终将回归正轨。他说:“我很清楚,坦赞铁路的运营正面临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需要一一解决。我也知道,现在中、坦、赞三方成立的工作小组正在积极商讨,寻找最合适的升级改造方案。我相信,坦赞铁路绝不会走下坡,它会越来越好,最终也必将像中国的现代化铁路一样发挥作用。而且,它现在仍然是一条十分重要的交通线路,我相信我们三方的政府有能力将它重新激活,造福我们的人民。”
坦赞铁路是中非友谊的一座伟大丰碑,它书写着中、坦、赞三国人民共同奋斗、争取独立的光辉历史。而且,这些历史已经写进了书本,并教育着下一代铭记这份深厚的中非友谊。姆旺加激动地说:“现在,我们的年轻一代在学校的历史课上仍然在接受着相关的教育,我们的孩子需要了解坦赞铁路的重要意义,需要铭记在我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是中国人伸出了援手,帮助我们渡过难关,这是我们国家历史的一部分!1975年,在北京,周恩来总理在病床上接见了我,我是和他会面的最后一个外国人,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我感到非常高兴,能够有像你这样的年轻人,理解我们努力奋斗的意义。这就意味着,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后,你们这一代人会将中非友谊继续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