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科技盘点:中国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成功 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在中国诞生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李琳):本周,中国国产大型客机C919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首飞”成功;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在中国诞生;华人科学家袁钧瑛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5日下午14时许,中国首款国际主流水准的国产大型客机C919,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缓缓起飞,1个多小时后,飞机安全着陆。中国商飞董事长、C919大型客机项目总指挥金壮龙在现场宣布C919“首飞”成功:
“现在,我宣布,C919大型客机首飞圆满成功!”
C919首飞机组成员对于飞机的表现和此次飞行给予了高度评价:
“非常成功,非常圆满,飞机状态非常好。”
“感觉非常好,飞机非常平稳,操纵性稳定性都非常好。”
拥有168个座位的C919是中国完全按照国际主流适航标准和国际主流市场运营标准研制的干线飞机。它集成了很多目前业界最先进的功能,比如安装了新的传感器,可以在雾霾等低能见度气象条件中安全起降;采用空地无线宽带技术,乘客可以在空中通过网络与地面联通等。C919副总设计师周贵荣说,难能可贵的是,实现这些“绝活儿”的C919航电系统很大程度是安全可靠的“中国制造”:“目前航电系统可以做到50%以上由国内或者合资企业在本土生产研制,同时,国产化的研制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是按照同一套国际标准和方法进行要求,供应商的选择,研发过程,实验验证都是严格进行考虑,安全方面是有保证的。”
据介绍,成功完成首飞之后,C919的研制工作将开始进入新的阶段。未来C919将一共建造6架试飞机,分别承担不同的测试任务以加快研制进度。在中国商飞返聘总师蒋艰看来,C919首飞腾空只能算是“在万里长征中又向前迈了一步”:“研制性试飞的首飞,是研制的一部分,考验我们设备参数性能功能是不是能达到,肯定会发生大大小小优化的要求,我们去准备它完成它,这是最最开始试飞,研制还远远没有结束。”
按照C919大型客机的研制规划,后续试飞中,C919将进入局方适航审定试飞阶段,通过验证飞机性能获得适航证,最终进入市场运营。目前,C919大型客机拥有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等23家国内外用户,订单总数570架。
本周,同样是在上海,中国的科技界还迎来了另一件大事!中国科学院3日在上海宣布,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在中国诞生,标志着中国在基于光子的量子计算机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这台光量子计算机,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和陆朝阳教授等研究团队研制,它的运行速度已经比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和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运行速度快10倍至100倍。研究团队成员、中国科技大学教授陆朝阳介绍说,这台量子计算机也大大超越了国际同行量子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在这个原型机上运行一些算法,我们发现,和国际同行相比,(运行速度)快了24000多倍,可以超过人类历史上最早期的那些计算机。这标志着我们可以构建出的量子机器,可以跟经典机器同台竞赛。”
量子计算机利用量子特有的“叠加状态”,以采取并行计算的方式,让速度以指数量级地提升。也就是说,传统计算机的基本信息单位是比特,在0和1的二进制系统上运行,但是量子计算机是用量子比特来运行,除了0和1之外,还可以表示0和1在一起排列的多种态叠加。通俗的说,如果传统计算机是单一乐器的话,量子计算机就可以称为整个交响乐团,所以它的计算能力可见一斑。中国科技大学教授潘建伟举例说:“如果要分解一个300位的大数,这个数有300位那么长,用我们目前万亿次的传统电子计算机来算的话,大概需要十五万年左右,但如果你能够把一台量子计算机造出来,也是万亿次的话,它只需要一秒钟就能算完。”
专家认为,计算能力极限的大幅提升,意味着量子计算机可以分析更多数据。比如,实现精准的天气预报,躲避飓风海啸;计算优化的出行线路,让城市减少堵车;识别有效的分子组合,降低药物的研发成本和周期;甚至可以用于探索太空,较快辨别可能存有生命体的行星。
潘建伟说,在量子计算基础研究领域,就计算能力而言,科学界有三个达成共识的指标性节点:第一步超越首台经典计算机,第二步超越商用CPU,第三步超越超级计算机。目前中国实现的只是其中的第一步,但这一小步却是重要的一步。
最后来看两条简讯。美国国家科学院2日公布了今年新增选院士和外籍院士名单,哈佛大学华人分子生物学家袁钧瑛教授当选院士。这位科学家以研究细胞凋亡的分子机理而知名,是国际学术界公认的细胞死亡研究领域里的权威。
近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技术生物所的专家成功研制出一种可自动感知温度来释放有效成分的控释农药,据测算能够有效提高农药利用率30%,从而减少施药频次,降低农药引发的面源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