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滚动>>正文

天使守护人——记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科病房的护士们

2017-05-11 09:36:24|来源:国际在线|编辑:王涛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李梅 马洁):与普通医院的儿科病房不同,住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科病房的孩子所遭受的并非是身体的疾病,而是精神的痛苦。他们患有着不同程度的幻听妄想、厌食症、抽动症或者抑郁,就像是落入人间的天使,不小心折断了翅膀。然而幸运的是,这里有一群人,像妈妈般尽心细致地照顾和守护着孩子们,他们就是儿科病房里的护士。

  陈红方是医院里为数不多的拥有硕士学历的护士。三年前刚到这里工作时,她所体验到的与在普通医院实习期间经历的完全不同。她说:“当时我刚刚入职。我就记得有一个孩子,我们让他吃饭他不吃,把饭都给洒了。我过去把他的床打扫一下,他过来就踹了我一脚。当时说实话我就有点懵了,觉得自己特委屈。后来想想,没必要,肯定是会遇到各种困难的。”

  在普通综合医院,护士的日常工作大都是分药、打针、扎点滴这些护理操作。但在北医六院这个专门治疗精神心理疾病的医院,护士们做的更多的是与病人的情感交流。

  “想回家找妈妈是不是?你看你现在这么瘦,长胖胖的再回家好不好?”护士长李江华正在安慰一名刚刚入院因为想妈妈而哭泣的孩子。每天,都会有新的孩子来到这里。刚入院的日子对他们来说是最难度过的。由于医院实行一周两次探视制度,再加上孩子们的年龄又小,因此很多人会以为自己被父母遗弃了,反应激烈些的甚至会做出不吃饭、挤门、撞墙等自伤举动。处理好分离焦虑是护士们需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也是让孩子们配合治疗的基础。

  每天,护士们都要进行两次交班,大家聚在一起详细沟通、讨论孩子们的情况。哪位有进食障碍的孩子今天吃饭的时候说饭油吃不下,哪位孩子情绪波动将手臂抓伤了,哪位新入院的孩子有什么特长等等。在日常治疗之外,护士们每天都会为孩子组织各种活动,读书、折纸、沙画、猜谜语等,让他们在这些活动中找到自身的价值。

  儿科病房的每个孩子都有一本行为管理手册,包含了洗漱、穿衣、情绪控制等涉及生活自理和社会交往的各项内容。孩子们做到的画勾,没做到的画圈,每周统计一次,进步的孩子可以得到小奖品作为鼓励。

  “综合医院可能不会管病人叠床、洗漱这些事情。但是我们要,而且还要病人自己去弄。即使一开始他弄不好,牙膏挤得哪都是,或者洗发液洒的哪都是,也要让他尽快干。”何启龙是一名男护士,在北医六院已经工作了20年。他说自己的急脾气在多年的工作中都被慢慢磨平了,特别是在和孩子打交道的过程中,只有先和他们成为朋友,才能让孩子慢慢打开心房。何启龙说:“跟他们去聊一些他们喜欢的事情,比如有的孩子来的时候对父母很反感,那就不要去聊家庭。聊聊画画,聊聊看书,这样慢慢的和他们成为朋友,让他觉得这个叔叔不错。这样他就愿意和你说,在院外为什么会割手腕、为什么会有跳楼的想法。”

  每周四和周日的下午,孩子们会在医院的院子里和父母们相聚。但是常常会有不放心的家长们在非探视时间来敲病房的门。刚刚做了母亲的陈红方体谅这些家长的心情,总会打开个门缝,嘱咐他们几句。

  大部分精神疾病至少需要两周的治疗时间才会有所好转。因此,这里的孩子住院时间都相对要长些。每日24小时的朝夕相处,让护士和孩子们彼此之间都产生了超越普通护患的感情。陈红方说:“我有的时候觉得这些孩子那么小,真的挺可怜的,(他们)应该是在父母面前撒娇的年龄。比如那个孩子说‘阿姨你别走,你就在这陪陪我’,我就特别理解他的心情。我就想,要是我的孩子说这个,我肯定眼泪哗哗往下流。”

  在儿科病房的墙壁和书柜上,展示的全都是孩子们的美术和手工作品。其中有一幅刺绣作品,因为医院内不允许使用针线,孩子出院后特意在家绣好,又亲自送了回来。陈红方说:“他们就觉得对这病房还是挺有感情的,不是出院了走了就走了。自己手工做的东西就希望能留下来做一些纪念。把他们喜欢的东西送给我们,虽然不是物质上特别值钱的东西,但是表达的是他们的一份心意。这个时候觉得还是挺幸福的。”

  一个多世纪以前,弗罗伦斯·南丁格尔手持油灯,穿行在战地医院暗淡的微光中,为受伤的士兵们带来光亮。今天,陈红方和她的同事们用这博爱的灯光守护着孩子们,引领这些落入人间的天使们走出黑暗的隧道,走向充满无限希望的未来。在5月12日“国际护士节”到来之际,谨以这篇报道表达对这些“天使守护人”的敬意。

标签: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