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滚动>>正文

国博党委书记黄振春:博物馆收藏的是历史 但要面向未来

2017-05-17 17:05:00|来源:国际在线|编辑:王涛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李宇 罗欢):每年的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它是由国际博物馆协会发起并创立的。这一天,世界各地博物馆都将举办各种宣传、纪念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在今年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中国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兼副馆长黄振春接受了记者的书面专访,就新时期博物馆的发展做了介绍。

  记者:2017年国际博物馆日,国家博物馆有何活动安排?

  黄振春:当天,我馆对公众免费开放,推出“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意大利艺术设计展”等多个精彩的专题展览和国际交流展,为观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大餐。

  在国博西大厅南北服务台,工作人员还将免费发放《走进博物馆》系列丛书,落实惠民精神,鼓励和支持更多的市民主动走进博物馆。

  记者:近年来,国博和许多国家合作组织了多场不同主题的展览,今年的“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的展览也吸引了很多参观者,能否介绍一下中国国家博物馆国际合作情况及相关规划?

  黄振春:自2011年新馆对外开放以来,我们每年都举办3-5个国际交流展和近30个临时性展览,博物馆共与来自14个国家的博物馆和文化机构合作举办了国际交流展,其中包括德国、英国、法国、俄罗斯、波兰、罗马尼亚、秘鲁、墨西哥、新西兰、卡塔尔、沙特阿拉伯、日本、韩国、意大利。

  中国国家博物馆一直致力于构建具有国博特色的展陈体系,国际交流展览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断以国博自身的特色和魅力,吸引国际顶尖博物馆与我们合作,为中国观众引进了一大批高水准、高品位、多元化的国际大展,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也使国博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今后我们将继续按照这一思路进行发展,今年我馆将与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合作推出“俄罗斯十月革命文物展”,明年我馆将与澳大利亚国家历史博物馆合作推出“澳大利亚树皮画艺术展”,通过这些展览,我们的合作伙伴将越来越多,展览主题不断丰富,令中国观众对世界文明和文化的了解更加深邃。

  记者:随着科技的发展,国博是否有计划采用新的技术手段,以丰富参观者的体验?

  黄振春:国家博物馆拥有自己的数字展厅即“国博典藏《乾隆南巡图》长卷数字展示”,展览自2014年12月28日正式对外开放,开展以来受到了广泛关注。目前,在该展览观赏区中使用了4台工业级投影机拼接融合投射长30米高5米的巨幅画面,展示《乾隆南巡图》总介绍、第一卷、第六卷及第十二卷数字影片。影片依托于原画采用3D建模的方式展现了画卷背后的故事。展览体验区中使用了二维码技术,将原画中的场景与现实进行古今对比,展示了其发展历程。除此之外,展览还应用了多点触摸一体机展示馆藏清代的文物介绍。

  下一步,我们将会尝试更多与观众的互动,利用AR、VR及全息投影等技术手段,让观众加入到展览中来,更深入更形象地了解展品背后的故事。

  记者: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下,您认为博物馆如何更好地扮演文化传播者的角色?

  黄振春:今天,博物馆的教育更强调“人”的教育,即培养一个“合格人”的教育。博物馆收藏的是历史,但博物馆一定要面向未来。历史学是为现实服务的,是人类为了自觉地认识自己从何处来,现在处于何处,将来要往何处去而形成的一门学科。现实中无论你自己是否有意识,每天我们都在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处理现实问题。没有历史认识,我们连一个简单概念都无法理解。认识今天的世界,首先要了解昨天的世界;认识昨天的世界,就要了解前天的世界。只要人们的认识要求进入到寻求原因的层面,思考的时空范围就必然要向前扩展。希望中国博物馆在开展青少年教育工作中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经验可以成为博物馆与学校合作的试验田、研发地和推广站,这些宝贵经验可以为更多博物馆建立一个可借鉴的模式。

  中国国家博物馆成立于1912年7月,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光辉历程,它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华历史文化的最高殿堂。中国国家博物馆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是以历史与艺术并重,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现为世界上建筑面积最大的国家博物馆,藏品数量139万多件,设有“古代中国”、“复兴之路”两个基本陈列。国家博物馆还积极利用网站、微博、微信等多媒体手段服务社会公众,其中国博网站拥有8种外语版本,平均每月访问量100多万,访问量位居国内文博网站前列。

标签: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