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玉东:用“工匠精神”擦亮乳业“中国制造”
对于孩子来说,母乳是妈妈给了他生命之后的第二份礼物,含有宝宝成长所需的所有营养成分。而在地域辽阔的中国,由于饮食上的多样性,区域上的差异性,想完成对中国母婴营养的研究调查,对于蒙牛乳业自主研发人员史玉东而言,着实是个不小的难题。
实验室,专注于观察菌落形态的史玉东。中国青年网记者栗鹏菲供图
与数据为伍,耐心细心信心都必不可少
从事研发创新工作需要很强的专业技能,十年专注于基础研究,需要他沉得下心来还要耐得住寂寞。
看似枯燥的实验是基础研究必不可少的一项,采样、分离、纯化、保存……等等环节的不断重复,阶段时间点的数据往往也需要反复操作和分析,甚至由于实验项目的不确定性和连续性,一份看似简单的数据结论,都需要他舍弃休息通宵进行实验。
但是对于史玉东而言,“踏踏实实的工作心态,便是最好的工作动力”。反反复复的实验过程,每一个钻研的细节,他都从来不敢怠慢。在2013年,史玉东就带领微生物与发酵项目组团队成员完成过700株乳酸菌的特性检测及相关数据梳理,然而这也只是其工作生涯的冰山一角。
“失败还好,但有时候看不到研发希望的时候,才是对我们最大的考验”,为了开发具有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益生菌发酵剂,史玉东曾经废寝忘食通宵地待在实验室,与不确定的实验数据“作斗争”。每一份科学数据的背后都凝聚着他“工匠精神”的基因,也都凝聚着一个科研人员精益求精的独特气质。
实验室,史玉东正在配置微生物培养基。中国青年网记者栗鹏菲供图
多采集一份样本,就多了解一点
2009年,当时国内对中国母婴营养还大多只借鉴国外研究,并没有本土的研究数据,史玉东所在的部门与丹麦乳品机构展开合作,针对母婴营养进行研究调查,通过采样分析建立详细的数据库,测定中国婴幼儿不同成长阶段的营养需求,开发接近母乳成分与比例的奶粉配方,为婴儿膳食喂养寻找科学支持。
母乳采样分析、营养物质检测、功能配料研究……该项目前后经历了两年多时间。期间,史玉东与其团队奔走各地,入户调查、跟踪采样,不厌其烦的向她们解释母乳研究的意义。闭门羹是家常便饭,母乳样本提供者中途由于各种原因退出也时有发生。
提到这阶段的经历,史玉东感慨:“辛苦是真辛苦,但也不仅仅是苦。”在与母乳样本提供者的接触中,他更能真实的感受到妈妈的状态以及婴儿的需求。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采集与分析,史玉东带领团队为母乳营养研究和婴幼儿配方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全面、准确、科学的数据支持,原始样本多达200多个。
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期他成功发表蒙牛集团首篇美国SCI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收录文章(影响因子3.66),这简单落款的背后,是史玉东在每一个专注的日夜里的钻研与挖掘,是他的付出与执著探索。
史玉东正在进行微生物实验。中国青年网记者栗鹏菲供图
天道酬勤量变背后才有蜕变
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不断更新让研发人员面临贬值风险,自我的学习和不断的提升成为史玉东保持自身价值的有效途径。“搞自主研发,不学习是不成的,不进步就等于退步”,他是这样告诉记者,也是这样去实践的。
史玉东的办公桌上总是放着一摞摞的专业知识书籍,他说这些是他的精神食粮,平时总要利用休息时间查阅相关资料,不断补充新的能量和创新的灵感。 史玉东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工作,从基础研究到膜分离技术研究,从母乳分析到技术引进,从项目管理到微生物发酵工程、营养健康研究,每一阶段的积累与学习,都是史玉东不断进取的工匠精神的彰显。
成绩斐然的他快速成长为这个领域的“先行者”。这些年他以第一发明人身份共申请发明专利7项,授权4项;获得市级科学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作为主要完成人,先后参与实施国家十一五、十二五期间“863”项目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一份份成就的罗列,精益求精的“量变”背后,让我们看到的更多得是自身的“蜕变”。
正在观测菌落形态的史玉东。中国青年网记者栗鹏菲供图
“匠心”绝不仅仅只是口号
提到“工匠精神”,史玉东表示,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专注极致,都是对工匠的要求,也是对自己的要求。现如今,如何让中国乳制品实现更精湛的研发、更精益的品质,让牛奶品质更上一层楼、擦亮乳业‘中国制造’招牌,是他以及他所在的团队要不断攻克的难题。 乳业是健康中国、强壮民族不可或缺的产业,是食品安全的代表性产业,乳业的振兴与发展是刻不容缓的。史玉东也强调,“匠心”绝不仅仅只是口号,“匠人”更不只是标榜,“工匠精神”是需要用来践行的。在乳品生产工艺、营养健康等乳业研究领域,史玉东都会倾注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热情,不断挑战未知领域。
一代匠人承袭古法技艺,一颗匠心铸就中国品质。史玉东表示,“工匠之路是一条创新之路,更是一条传承之路,我们以及今后的年轻人都既要成为创新者也要成为传承者”。他相信,中国乳业正在质量、消费者信任、自主研发等多方面齐发力,未来的发展会越来越好,而自己对中国乳品的营养研究探索从未停止。(记者栗鹏菲)
(原标题:史玉东:用“工匠精神”擦亮乳业“中国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