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人权篇】产业扶贫——扶贫战役中的市场力量
“精准扶贫”牌子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张云帆):潺潺的山泉水顺着水渠流到了田间,江边村的三百多亩草莓在甘泉的滋润下茁壮地生长着。这里就是井冈山市产业扶贫的代表——拿山乡江边村鹏浩草莓种植基地。从2015年11月到2016年5月,这个草莓基地一共销售了近五十万斤草莓,实现销售收入六百多万元,参与种植大棚承包的江边村33户贫困家庭户均增收超过一万元。落户拿山乡不过一年多时间,这片草莓地在帮助贫困户脱贫方面就已成效显著。
产业扶贫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发展为杠杆的扶贫开发过程。它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有效途径。在国家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要求和“精准扶贫”思想的指导下,很多地区都试图通过产业扶贫来实现贫困家庭的可持续脱贫。那么作为产业扶贫的代表,拿山乡的草莓基地有哪些特点呢?
刚从大棚里摘出来新鲜草莓
乡党委书记王笛这样概括道:“我们这个基地有这样几个特点:一个是产业选得准。草莓当年投产,当年收益。从当年的九月份开始投产,到十一月底开始出草莓,一直可以采摘到第二年的五月份。采摘期比较长,收益比较好。二是选准了我们老板。我们这个甘总,甘于奉献,他有这个情怀投资于扶贫当中。第三个是贫困户从这个草莓基地能获得多种收益。这其中包括土地出租收益、草莓种植收益和股金收益。这个草莓基地从去年开始到今年才两年时间,但是老百姓从中看到了收益,看到了信心。”
在王笛书记罗列的这些特点中,草莓基地老板甘忠明应该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今年五十二岁的甘忠明出生在井冈山旁的永新县。在来井冈山投资之前,他在深圳和朋友合伙做水果生意。凭借着丰富的销售资源和渠道,他们在深圳市场做得有声有色。然而随着销售规模的逐步扩大,公司经营的几种包括草莓在内的高附加值水果的货源问题却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发展。甘忠明想方设法拓展货源,却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供应商。无奈之下,他想到了自己种植草莓。经过一番调研与考察,甘忠明最终决定在井冈山投资一个草莓种植基地。井冈山距离深圳的直线距离不到600公里,从这里采摘的草莓一天之内就能运抵深圳。2015年8月,占地230亩的草莓基地就在井冈山东北面的拿山乡江边村建了起来。
包装好的草莓
拿山乡全乡人口一万六千多,其中农业人口占80%以上。2014年精准扶贫工作开始时统计出的贫困人口为247户809人,占全乡总人口的5%左右。虽然拿山乡的扶贫压力相比井冈山当时13%的整体贫困发生率而言相对较小,但乡上对此事的重视却一点儿不少。甘忠明讲述了他的草莓基地和扶贫工作挂上钩的过程:“去年四月份我来的时候,扶贫工作好像还不是什么家喻户晓的事情。到了五六月份吧,他们市里和乡里的领导都过来找我,说有这么一个扶贫的工作,希望我们企业参与进来。我当时第一感觉就是,你们也不要跟我说什么扶贫工作了,我给点钱就行了。这几个书记说不要钱,说想通过这个平台,带领周边的几个村,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就这样,在与当地政府充分沟通后,甘忠明决定拿出17个大棚给江边村的贫困户承包种植草莓。然而一开始,村民们对此积极性并不高,17个大棚中只有6个被承包了出去。贫困户杨炳河就承包了一个,但他说,当时也就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承包的:“我原来经常在外面干活,(后来)因为老父亲有病,作为儿子我就只能回来照顾他。因为原来在外边,家里的活儿干得不多,我在这边也没有市场。正好这边有甘总的这个(草莓基地),我就过来了。”
附近的村民被雇来摘草莓
仅仅一年时间,杨炳河的两个大棚就为他带来了近两万元的收入,他家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杨炳河等村民的成功带动了其他村民的种植积极性。鹏浩农业又联合当地政府适时推出了“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以村为单位,把有种植意愿的贫困户组织起来结成合作社,利用井冈山各帮扶单位捐赠的大棚、苗木和其它前期生产投入开始种植草莓。甘忠明的鹏浩农业则负责提供技术指导和保证销售市场。贫困户们种出来的草莓既可以自己拿到市场上去卖,也可以直接以特定的价格批发给甘忠明。遇到特殊情况草莓滞销时,鹏浩农业还会以兜底价来收购所有贫困户的草莓。这样,贫困户种草莓基本不会赔本,至于赚多赚少就完全取决于他们自己了。
鹏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甘忠明
这种“贫困户+合作社+公司”扶贫的模式既帮助贫困户获得了稳定的收入,也解决了鹏浩农业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所面临的劳动力问题。2016年,拿山乡草莓基地的规模扩大到了350亩,吸引了全乡144户贫困户参与种植,还解决了基地周边近2万人次的劳动力。一个可持续的产业扶贫开发模式在拿山乡扎稳了根。
谈起今年的计划,甘忠明说,他打算继续扩大草莓种植面积,争取能在年内做到五百亩。市场的问题他不担心,因为凭借前几年的经验,他的销售市场还远没有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