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人权篇】做对未来负责任的“格桑花”——关却吉的创业故事
建设中的婴幼儿牦牛奶粉厂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祃璟琳):牦牛是青藏高原上藏民最主要的家畜之一,它既是高原上特有的“交通工具”,也为牧民人家带来了牦牛奶和各种乳制品等草原美味。青海省果洛州的格桑花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关却吉不仅看到了身边“美味”的商机,还要让惯于自产自销的牧民乡亲们走上自主致富的道路。
今年五十岁的关却吉有着典型藏族女性的美丽和开朗,也带着草原儿女特别的坚强和自信。1985年,18岁的关却吉进入当地国有乳业企业工作,当时的她从没有想过自己会在近20年后面临工厂倒闭、下岗无业的局面,也更不会想到会在下岗后成立自己的乳业公司。
2004年,家境困难和独自抚养孩子的艰辛让下岗后的关却吉无法停下脚步,她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创业。在乳业生产一线工作多年的关却吉了解牦牛乳制品生产的方方面面,因此把自己创业的方向就定位在她最熟悉的牦牛酸奶。她说:“我就想着我们果洛的资源这么好,加上我以前的经验和技术,这个资源放(弃)掉了很可惜。刚开始本钱也不高,只有三千块钱,可以算是白手起家了,就在家里做上一点点酸奶,一天也就做二、三十斤,也就是自产自销的模式。有时候马路上很冷,零下二十七、八度了,就推着车这样卖。”
小小一碗牦牛酸奶凝聚的是上千个牧户的“钱袋子”
想做就做,草原儿女的果敢坚毅让关却吉顾不上下岗后的踌躇,用家里仅有的三千元存款操办起了牦牛酸奶作坊。由于租不起店面,她只能起早贪黑地推着手推车到街上贩卖。关却吉渐渐在这种“小打小闹”中看到了创业的希望。2009年,她迎来了第一笔创业启动金。她说:“(20)09年的时候有一个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就是(果洛州)人力资源部门牵头的,(一般)每个人贷个5万块钱,他们看我也是实实在在地在干,所以政府就给我批了个优惠政策,给我贷了20万块钱。我就开始建起了这个厂房,主打产品就是酸奶,加上土特产现在有二十多种产品。”
拿到第一桶金的关却吉成立了格桑花乳业有限公司,小作坊变成了小工厂,但关却吉却并不满足。在生产销售步入正轨之后,关却吉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购置质量检测设备,建起自己的实验室和监控室。关却吉说:“刚开始09年(厂子)只有七个人,我们这些设备条件不够,加工车间的设备也达不到要求,产量小,还是有走弯路的时候。(2010年)就开始引进这些(检测)设备,80万的设备,人参果酸奶和低温液态奶的检测储藏项目我投资了300万,总共加起来(厂房建设)投入了800多万。”
逐利是每个企业的目标之一,关却吉却坚持认为保持乳品的原生态才是对这片草原最好的回报。食品质量的源头在于原材料的质量监控,不含任何添加剂的酸奶产品对奶源的要求很高。2014年,果洛州玛沁县政府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将流动的牧民资源整合起来与企业对接,这也为关却吉解决了散户供奶的季节性缺陷和质量、数量不均问题。关却吉说:“原来就是从散户收,就是一天一家二十斤三十斤这样送上来,后来政府牵头以后就是奶源整合,一个基地建一个合作社,一个企业对接一个合作社,(牧民)集中(把奶)送到那个地方。现在(合作社)对收购奶的(牧民)进行人员培训,对奶的质量、卫生(等方面)进行一个月的培训,这个从源头开始抓,这样质量也有一个提升。”
站在厂房中的关却吉对未来充满信心
目前,格桑花乳业公司不仅与当地五个合作社合作集中采购奶源,还对供奶的牧户进行技术培训。有了现代化的生产机制和符合国家标准的检验检测流程后,格桑花乳业的生产规模也逐步扩大。关却吉已经摆脱了小作坊式的生产思维,开始像真正的企业家一样思考企业的社会责任。今年7月,关却吉投资3000多万元在果洛州产业园区建成的婴幼儿牦牛奶粉厂将投入生产,这一次她不仅考虑到了企业本身的发展,还想带动身边的牧民共同脱贫致富。她说:“因为酸奶(生产)这块已经基本上可以说成熟了,这点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现在奶粉的生产和销售这一块(还是有市场),也能带动牧民(致富),我(20)15年开始在有机产业园区建起了婴幼儿有机牦牛奶粉(厂)。现在酸奶厂带动的牧户有一千户,婴幼儿奶粉厂投产后增加(合作)奶户4000户,新增就业(岗位)130多个。”
现在,关却吉每天有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放在即将建成的婴幼儿牦牛奶粉厂上,规模比她以前工作过的奶粉厂还要大几倍。面对着空荡荡的厂房,关却吉可以滔滔不绝地讲述未来全自动化生产线的蓝图。格桑花乳业的产品正在销往西宁、上海、杭州等地,未来,她想让“格桑花”盛开在更多城市,也让草原儿女能够分享到格桑花的芬芳。她说:“公益上,(20)15年开始每卖出去一桶酸奶,0.5元用于帮扶本地的孤儿和残疾儿童,目前已经帮助了80名,(投入)将近200万元。我就想第一对自己负责任,对社会负责任,对未来这些小孩也负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