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清巡河风雨无阻。
最美的风景是人。这句话,在钱塘江畔的杭州市江干区得到了印证。
“钱塘江畔金江干”,江干区南连钱塘江,北接京杭大运河,水网密布、河道纵横,是名副其实的江南水乡。几年的水环境治理,让辖区内的“黑臭河”变成清波碧流,两岸违法建筑换为依依杨柳、郁郁青草。“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致”,如今江干人对当地的人居环境充满自信。
2月28日一早,66岁的张海清提着一块写字板,骑上电瓶车,像往常一样出门。他沿着丁桥二号港仔细转了一圈,在“江干爱河人”微信群里写下当天的巡河日志:“水质一切正常。”没有行政编制,不拿1分钱报酬,这已经是张海清义务守护丁桥二号港的第1400天。2014年,杭州发出民间河长征集公告,号召大家一起守护家乡河。张海清就是第一批报名的,之后他成为丁桥二号港的民间河长。退休在家多年,他养过鸟、养过鱼,也养过花,妻子张春花说他是个“三分钟热度”的人。但张海清发现,生活中最能带给自己持久快乐的事情,就是每天早晨一次、下午一次的巡河。
在被聘为民间河长一个月后,张海清突患喉癌,让他无法再开口说话。随身携带的这块写字板,成了他对外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于是,丁桥二号港附近总能看到一位提着写字板的老人在巡河,从河面河岸到沿岸绿化,头发已花白的张海清在巡查时却精神抖擞。碰到有人在河里电鱼、洗衣服,他赶紧上前,靠着写字板劝阻别人,虽是无声的交流,却能让人心服口服。
张海清用画画板向丁桥二号港执法长吴东超沟通问题。
事实上,张海清和治水的情缘早已结下。2009年,他搬到丁兰街道美辰社区后珠辰秀家园后,就跟自家门口的东风港“杠上了”。彼时的江干区正处于大发展时期,区内城郊接合部多,生活污水直排入河时有发生。东风港当时就是一条名副其实的“黑臭河”,水体几乎是静止的,沿岸居民甚至不敢开窗。一看、二闻、三蹲点,张海清一趟趟地走,终于找到了原因。原来河道有个排水口,每天都会排出大量污水。他立即把这一情况反映到街道,街道随后采取了措施,终于替附近居民解决了一个大难题。这些年,张海清提出了与河道相关的意见一百多条。即使是在不能开口的这两年,他依旧写下了30多个建议,涉及到水体流动性差、绿化受损、化肥农药入河等影响水质的“老大难”问题。
在美辰社区副主任熊云芳的印象中,张海清显得有些特别。“别的居民来社区,大多反映个人问题、家庭问题,只有他,说的都是河。”这位“无声”河长脚步勤,并不局限于丁桥二号港,一路巡到东风港、大农港、丁桥一号港,跑遍了丁兰街道所有河道,手中的写字板也已经换了11块。这些辛勤付出,和他本人一样默然无声。
张海清与其他民间河长一起巡河,用画板记录河道问题
有时张海清巡河,还会带着自己的两个外孙女,教她们有关河道水质的小知识。两个外孙女一个六岁、一个八岁,英文字母还没背全就已经能流利地说出丁兰街道每条河道的名称,还会骄傲地跟同学们说:“外公是河长,我们是河小二。”每当这时候,张海清黝黑的脸上露出的笑,看起来特别甜。
妻子对他既生气又心疼。过年前张海清身体不舒服,吃饭也没有胃口,却硬是没落下一日两次的巡河。妻子打趣说:“这是真把自己当铁军了!”张海清憋着气,提起写字板写上:巡河每天都要坚持,一日也不能松懈!妻子口中的铁军可不止张海清一个人,江干区的民间河长队伍正越来越壮大。丁兰大姐护河队16名骨干成员成了河长的“第二双眼睛”;采荷街道新凯苑党员先锋护河队除夕初一依旧坚持巡河护河;大学生志愿者每日记录图文并茂的巡河日志……这些治水铁军中,年纪大的已经年过七旬,年龄最小的不过6岁。这些民间力量凝聚在一起,共同守护着全区52条河流、100多公里河岸线。
队伍壮大了,可张海清并没有松懈。“民间河长”“河小二”是多了,垃圾分类监督工作却刚刚起步。最近,他手臂上已经戴起了绿袖章,成为了小区里第一批垃圾分类监督员。小区里又多了一道风景线,时常能看到他提着写字板,提醒邻居采用正确的方法处理垃圾。他曾在写字板上写下这样一句话:“我每天就两件事,五水共治、垃圾分类,没有别的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