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上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答记者问时指出,政府对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这些政策较早就酝酿,开放的趋势也会继续加大,而且金融业对外开放不仅包括较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还包括“走出去”。我国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同世界深度互动,向世界深度开放。金融业扩大对外开放的举措,顺势而为,影响深远。
金融业扩大对外开放时机成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越来越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金融业领域,我国先后在银行商业化改革、金融市场拓展、人民银行机构改革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金融业的整体水平、开放程度和风险防控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金融监管体制机制较为完善,金融结构和市场结构得到优化,这些都为金融业扩大对外开放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信心”。
另外,我国开放制造业较早,开放程度也较深。历史和实践证明,对外开放促进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提升了国际竞争力。但是,相比制造业,我国金融业由于各种原因,在较长时期对外开放的步伐相对较慢,整体竞争力和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有较大的开放空间。因此,金融业扩大对外开放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感,也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激发新一轮开放红利的必然选择。
金融业扩大对外开放影响深远
放宽或取消外资股比限制、统一中外资银行市场准入限制等重大举措和实际行动的出台,意味着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进入了更高层次、更广泛参与国内国际金融市场的新阶段。这是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的深刻体现,表明了我国坚定不移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和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决心,为国内外释放了积极信号和提供了良好预期。
金融体制改革对经济增长有重大的牵引作用。新常态下新旧动能转换需要外资的支持。金融业扩大对外开放,促进了金融大流通,增强了引资竞争力,势必引来资金流。金融业扩大对外开放,客观来讲,会给国内金融机构带来一些外部压力,但通过引入国外先进的金融业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通过金融业竞争和优化,能够提高资金配置效率,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适宜的金融环境,倒逼国内金融机构改革,有助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长足发展并促进国内金融机构“走出去”。因此,金融业扩大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结构提升的一个重要抓手。
金融业扩大对外开放不会增加金融风险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遵循了以市场化为取向,渐进的改革逻辑。金融业的改革开放也是如此。一直以来,我国对金融业开放采取了审慎的态度。在这一轮开放举措中,也体现了审慎原则。具体来说,就是在银行业、证券基金业和保险业市场的投资比例放宽分别设置了三年或五年的过渡期。过渡期结束后,由51%变为不受限制。这一过渡期既是国内金融机构的适应和调整期,也有助于监管部门适时根据实际效果进行调整。另外,金融业扩大对外开放是以维护我国金融安全为前提的,金融监管的力度和质量也将有相应的提高。因此,金融业扩大对外开放不会增加我国的金融风险。(何伟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孙丽燕 国家发改委国防动员研究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