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王高飞):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已接近尾声,但会议收获的成果将影响深远。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尤在昨日,其中提到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地,这使很多企业界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感到振奋。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来,中国与沿线国家把理念化为行动,把愿景变为现实,取得丰硕成果。在今年的两会上,“一带一路”同样成为代表和委员们口中的高频热词,他们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却为“一带一路”落地提出同样的建议:要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一带一路”是经贸之路 主体应为企业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后,越来越多的国家积极响应。说到底,'一带一路'是一条经贸之路,活动主体应该是企业。”全国人大代表吕建中告诉记者。
全国人大代表 吕建中(摄影:王高飞)
吕建中是来自陕西的代表,作为大唐西市文化产业投资集团董事局主席、丝绸之路国际总商会主席,致力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推介和落地。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经贸活动和文化交流活动应该依靠企业推动、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企业作为“一带一路”倡议落地的主体,吕建中分析,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企业做主体更容易形成利益共同体,进而才能更好地形成责任共同体。习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 包含着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通过共商共建,实现双赢、多赢、共赢,最终形成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在这次政府工作报告里面,李克强也明确提到,要积极参与、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助力建设开放型的世界经济。所以说,企业和企业家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参与建设'一带一路'的主体。”
第二方面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园区建设,吕建中说,“园区建设受到当地欢迎。园区可形成聚集效应,企业抱团出去,相互之间照应和协同,这样更容易落地。同时,通过园区合作开发,企业产业链上中下游能配合起来,形成产业集群。”此外,吕建中认为,园区的开发,要和当地政府协调产生最好的政策,使企业有政策及法律保障。
吕建中说,企业“走出去”也要做到民心相通。“一带一路”倡议符合世界各国人民根本利益,是国际社会能够接受的公共产品,符合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此外,要通过政策沟通和文化交流,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实现文化融合,增强相互之间的友谊和互信,进而更好地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企业当好“走出去”的先行官 也需国家采取过硬措施
全国政协委员、佳都集团董事长、佳都科技总裁刘伟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实施,既给中国带来了机遇和自信,也备受世界的瞩目。它不仅从经济、文化等领域为解决区域发展问题提供了新思路,还将为构建世界新秩序、推动全球新增长带来强劲动力。
全国政协委员 刘伟
刘伟告诉记者,最近几年,不少具有比较优势的中国企业通过积极参与国际项目合作和整合全球优势资源,成功创造了跨越发展的经典案例。
在当前世界经济错综复杂的背景下,如何以“一带一路”为契机,引导和推动更多中国企业为“一带一路”倡议落地承担更大的责任与使命至关重要。对此,刘伟建议国家采取更多过硬举措,把支持企业“走出去”作为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大事来抓,如尽快制定国家对外投资法;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外汇支持;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绿色通道”和境外保护;加大力度推进中国民营科技型企业“走出去”等等。
此外,刘伟还建议,要引导中国企业“走出去”寻求互利双赢,稳健发展。政府还要注重引导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时遵守国际投资的通行规则,遵守当地国家的法律法规,尊重当地的文化习俗,实现与当地社会、文化、法治的良性融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