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罗应和——易地扶贫搬迁路上的亲历者和带头人

2018-03-19 19:08:54 来源:国际在线 编辑: 韩基韬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webwxgetmsgimg

全国人大代表罗应和   摄影:李晋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李琳、李晋):从过去“三不通”的山沟沟,到如今拥有崭新楼房的移民社区。易地扶贫搬迁让全国人大代表罗应和和他的乡亲们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经历了生活的巨变。作为扶贫路上的亲历者和带头人,这位全国人大代表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贵州省代表团驻地,全国人大代表、惠水县濛江街道新民社区党支部书记罗应和给记者展示了几张照片。其中有两张照片的对比特别鲜明:一张是他曾经的家,大山里破旧的木瓦房;另一张则是他现在的新家,一套新的房子,楼外的白墙上,“幸福楼”三个字格外惹眼。

  尽管已经不是第一次跟外人说起从大山上搬下来的这段经历,每次回忆起来,罗应和还是会感慨万千。搬迁前,他的家位于贵州省贫困程度最深的麻山、瑶山、月亮山“三山”地区。“路不通,水不通,讯也不通,三不通。小的时候也曾经抱怨过:我家怎么会住在这个山沟里面?”

  为了让罗应和和乡亲们早日脱贫,当地政府决定将他们搬出大山。三年前,贵州省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在惠水县启动。然而即使政策优厚,易地搬迁的过程也并不那么顺利。罗应和说:“他们说搬出去以后土地都没有了,怎么活?在家种了几十年的庄稼,都不富,还去那里没田没土了。尤其是那些老年人,他们说我都五六十岁了,我还去那里干什么?”

  曾经在外打过几年工的罗应和思想比较活,他和扶贫干部们一起给当地的老人们做工作。慢慢的,越来越多的乡亲们看到了易地扶贫搬迁的好处。2016年3月,作为惠水县第一批搬迁群众,罗应和与来自58个村寨的1100多户4600多村民们一起,搬到了离惠水县城10公里的经济开发区的新民社区,住进了家具齐全的崭新楼房。

  几个月以后,罗应和成为了新民社区的党支部书记。他说,搬迁之后,他考虑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搬迁只是手段,搬出来以后如何让乡亲们脱贫又不返贫?“就业就是我们脱贫攻坚的主心骨。围绕抓就业,我们就想了很多方法。”

  两年多来,新民社区举办过基础教育学习、电工培训、厨师培训、计算机初级培训、美容美发、家政服务、岗前培训等各种的培训班100多期;社区居委会还注册成立了“移民后续劳务服务公司”,成功推荐了3000多人在经济开发区内的企业就近就业。罗应和说,如今,社区很多家庭的年收入已经达到9万多元,逐步实现了由“贫”向“富”的转变。正像社区居民们住的新楼的名字一样,“幸福”成为了乡亲们这几年的最大感受。

  易地扶贫搬迁是中国精准脱贫的一个重要举措。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大精准脱贫的力度,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完成易地扶贫搬迁280万人。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罗应和也在本次会议上提出了自己有关扶贫的建议。他认为,应调动龙头企业、致富能人等主体的积极性,发挥其带动作用,鼓励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吸纳有能力有意愿的贫困群众参与产业发展。“在脱贫攻坚这条路上,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不要有‘等’‘靠’‘要’的这种思想。”

标签:
2018全国两会 NPC&CPP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