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谈基础研究:收获成果需要长时间沉淀

2018-03-22 15:31:39 来源:中国经济网 编辑: 谷士欣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者按 2018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到“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时提到,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启动一批科技创新重大项目,高标准建设国家实验室。鼓励企业牵头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支持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融通创新,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代表委员们也根据自己的工作提出了如何更好地加强基础研究的建议。

  吴季:加强政府主导的、有组织的定向基础研究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吴季表示,新时代我国应充分发挥制度和体制上的优越性,加强政府主导的、有组织的定向基础研究,力争在重大基础科学前沿领域获得重大成果。

  吴季分析研究近代科技发展史发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信息技术、航天技术、生命科学技术为突出代表,有组织的定向基础研究和代表国家意志的重大科技突破,逐渐成为基础前沿科学突破的主要手段。据不完全统计,1990年以后,近50%的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研究是利用大科学装置或科学卫星数据完成的。

  吴季介绍,近年来,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成功发射了“悟空”、“墨子”、实践十号和“慧眼”4颗科学卫星,得到广泛关注。但从今年到2020年没有科学卫星上天。

  “重大科学前沿突破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科学前沿的发展变化很快,决策晚了容易失去先机。”吴季建议,在地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领域,改五年规划为中长期规划加年度(或每两年)征集和遴选,遴选标准更加注重重大基础科学前沿的突破,管理上更加注重从规划到产出的全过程,成立专业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实施。

  “期待在政府主导的、有组织的定向基础研究中,中国有更多‘墨子’、‘悟空’这样的科学卫星升空;中国科学家在重大基础研究前沿的更多领域走到世界舞台中央。”吴季说。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构造地质专业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广浩,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吴清平

  收获成果需要长时间沉淀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构造地质专业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广浩和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吴清平均认为,从今后的长远发展考虑,包括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广东加强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已经到了迫不及待的状态。

  “但偏偏基础研究又是不能急的,它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去沉淀,之后才能收获成果。”陈广浩告诉记者,东莞市从2009年就开始计划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也一直到近期才摘到科研的“果实”。

  2010年项目开建之时,陈广浩曾到松山湖考察,那时项目周边基本都是普通的制造业工厂。

  “但在这个项目建设过程中,很多大型高端企业也被吸引过来了。现在项目成果出来后,很快就能实现应用,到时大量的国际人才也会聚集过来。”陈广浩认为,政府不仅要加大对现有基础研究项目的支持力度,同时也要做好长期规划,从现在开始布局一批基础研究项目,“甘于寂寞”地持续在同个方向上支持十年、二十年。

  “像我们的研发也是‘沉淀’了十年,才能走在国内前列,在国际有影响力。如果想着投下去马上拿到结果,是不现实的。”吴清平也说。

  从研发人员的角度看,吴清平认为政府投入基础研究确实需要沉下心来,在设置一些重大科研方向后要保持稳定性,要对该方向进行持续地支持。否则科学家会难以适从,最终难以形成自己的科研优势。“所谓专家,就是在一个方面一个点研究得非常深、非常好,能走在国际最前沿。所以需要政府持续、稳定地引导支持。”

  吴清平建议,目前广东省在微生物安全与健康领域已经形成相当优势,在生物技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布局上,可以探索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微生物安全与健康创新中心,通过建立菌种资源库等方式,加强生物技术产业的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亟待民间资本“加盟”

  “我认为需要有一些政策的引导,让社会和民间资本进入基础研究。”在3月6日的科技界联组会议上,中科院院士、地球物理学家朱日祥委员发言探讨基础研究的发展,最后他郑重提出这条建议。

  结构有问题,民间资本投入不足。基础研究是创新之源,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动力和源泉,但它又存在周期长、难度大、高风险等现实的问题,正因为如此,基础研究的投入一直是科学家们最关注的话题之一。不少委员认为,我国的基础研究投入相比美国等发达国家有明显的差距,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中科院院士饶子和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教授徐世杰委员等都曾多次呼吁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

  如何让更多的资金进入基础研究,一直是科技管理部门和科学家们努力解决的问题。科技部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司长贺德方表示,我国财政对基础研究的投入资金财政占比其实跟美国联邦政府相差并不多,但两国基础研究投入的总额差别巨大,主要原因在于投资结构的差别。美国除了联邦政府的投入之外,州立级财政会有相应的投入资金,更重要的是,企业和基金会等民间资本也会对基础研究进行持续支持。但是我国基础研究主要以中央财政支持为主,地方及企业所占比重极少。正是这样的差别,才有了大家感受到的“中美两国在投入上差别巨大”。

  资本有愿望,但有些问题还没理顺。令人欣喜的是,我国的民间资本已经有了进入基础研究的强烈愿望。红杉资本中国创始合伙人沈南鹏是今年新任的政协委员,他正是在科技界别。在小组讨论的第一天,他便表示自己一直在关注基础科学的发展,希望下一步国家能完善基础研究多元化支持机制。“在基础研究的资金支持上,除了政府的稳定支持,民间资本应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要鼓励民间捐赠,政府可以通过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和企业家拿出资金支持基础研究,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为国家排忧解难、作出贡献。”沈南鹏说。

  2016年,沈南鹏和其他几位企业家一起设立未来科学大奖。这是我国大陆地区第一个由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项,关注的正是原创性的基础科学研究。网易CEO丁磊委员亦是未来科学大奖的出资人之一,他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非常支持和认同国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研究,而且自己已经在做相关的事情,但他提出,希望这些项目本身要公示,项目的成绩也应该被公示。“我希望这些成果为全社会共享,而非单属于某个企业。”丁磊说。

  政府有想法,引导政策或将出台。实际上,从早些年开始,科技管理部门就在思考基础研究投入多元化的问题。

  今年1月3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作出部署。《意见》明确提出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要坚持五大原则,最后一条便是强化稳定支持,优化投入结构。

  贺德方表示,科技部正在做《意见》的落实工作。对于大家关心的投入问题,一直在寻找解决方案,科技部对美国的基础研究投入体系也做过调查研究。他说,针对基础研究重大目标,科技部将牵头建立“部省联动机制”。针对民间资本进入基础研究的问题,将建立政策引导机制,下一步,将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企业和基金会支持基础研究的财税政策。

  结语 跟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全社会研发投入,特别是企业对于基础研究的投入还比较少。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与日俱增,应该更加侧重对基础研究的帮扶。从基础研究产出量来看,我国在科技论文数量上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2位,但是,科研论文产出数量并不等于一切,当前存在的问题依然很突出。所以持续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是未来政府和企业的重点工作之一。

 

标签:
2018全国两会 NPC&CPP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