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人,两万多个日日夜夜的守护

2018-03-23 18:32:05 来源:中国西藏网 编辑: 靳松

  两代人,两万多个日日夜夜的守护

  图为人大代表卓嘎接受《中国西藏》杂志社、中国西藏网采访 摄影:杨月云

  中国西藏网讯  上世纪很长一段时间内,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仅有桑杰曲巴一户人家,被外界称作“三人乡”。几十年来,桑杰曲巴和他的女儿卓嘎、央宗在玉麦接力坚守,两代人,用两万多个日日夜夜,谱写了爱国守边的动人故事。

  玉麦乡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海拔3560米,比起拉萨低不了多少。印度洋暖流带来了充沛的雨水,这里草木茂盛,空气清新,是一片多年形成的原始森林区。然而,正因为一年四季雨水较多,日照时间少,加上土壤原因,使得这片土地上不适宜农作物生长。“连温室里种的土豆都只能长这么大”,之前接受媒体采访时,玉麦乡医生邱建亮伸出大拇指比划着。

  从拉萨到玉麦,直线距离500多公里,即使在今天,真正走完也要3到4天。从拉萨出发到山南市首府泽当镇,再到隆子县,然后到扎日乡曲松村,从曲松到玉麦还有33公里山路,期间需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日拉雪山。站在雪山顶上,可以看到那层层叠叠的高耸山峰合围着一个小小的河谷,河谷间的平坦地带长约七八百米,这就是卓嘎姐妹坚守了一辈子的地方,玉麦乡的所在地。

  卓嘎家以牧业为主,他们吃的粮食得从海拔5000多米的日拉山外运进来。当时玉麦乡离最近的公路有40多公里,每运一次粮食,都要穿越一片沼泽遍地的原始森林,翻越日拉雪山,再走过一个陡峭的山谷。每年11月过后,大雪封山,玉麦就会与世隔绝。于是,每年11月之前,卓嘎的父亲桑杰曲巴会从隆子县把物资运到日拉雪山下的曲松村,然后赶着10匹马,用5天的时间翻越日拉雪山,最后才能把7个月的口粮运到玉麦乡。这期间,经常有马匹跌落到深不可测的玉麦河谷。

  “如果当时有人得了比较严重的病,那就只能等死了,没办法,乡里实在是没有药。如果想带病人去山外治疗,别说送出去了,人可能早就死在路上了。”在采访时,卓嘎带着山南特有的口音,用藏语讲起了那段日子。

  从1977年开始,玉麦只有卓嘎一家三口守着这1976平方公里的疆土,一守就是19年。那唯一的一栋房子,既是乡政府,也是他们的家。阿爸桑杰曲巴用一针一线亲手缝起来的国旗,让姐妹俩从小懂得了什么是国,什么是家,也令她们始终为父亲感到骄傲。

  两代人,两万多个日日夜夜的守护 

  图为玉麦乡邮递员白玛坚才,从15岁就给玉麦乡送信,他仅靠一匹马、一个糌粑筐,在一条路上走了35年。摄影:赵春江

  1996年,从15岁开始就给玉麦乡送信的邮递员白玛坚才带着老婆搬进了玉麦乡,自此玉麦乡才有了两户人家。但是当时乡里连基本的道路都没有,如果要去县城,他们依然得过沼泽,翻日拉山,越山谷。但这并没有动摇卓嘎一家的决心,“作为玉麦人,我们的职责就是放牧和守土固边。”卓嘎说。

  有记者曾问玉麦乡现任党委书记达瓦:“如果没有老乡长桑吉曲巴一家人的坚守,玉麦是不是被印度强占了?”达瓦站在玉麦河的东岸时,指着河对岸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的山峰说:“那里是中国的领土,1962年反击战打响以前,那座山一度被印军占领。若没有卓嘎一家的坚守,我们现在这个地方很可能就是印军的前沿哨所了。”

  当年,桑杰曲巴从乡长的位置退下来后,大女儿卓嘎续任乡长。上级还给玉麦乡派来了乡党委书记和一名副乡长,他们均拖家带口来到这里,着实让乡里“人丁兴旺”了起来。“人多了真热闹!”卓嘎这样形容当时的情形。

  “书记一家有3个人,医生一家4个人,我们5个人,姨妈央宗一家3个人,开小卖部的一家3个人,从扎热乡搬迁进来的两户有9个人。”卓嘎对乡里的情况如数家珍,她告诉记者,现在玉麦乡的每一个人都能将乡里所有人的名字倒背如流,包括那些刚刚会说话的小孩子。她的小儿子白拉还是一个小学生时,他就能一口气就能说出全乡人的名字。

  “以前天冷的时候或者一旦入冬,河流结冻后乡里的供电就非常差,水流比较湍急的时候供电又会好起来。如果坏一点,乡里五六天没电的话,可能就连电话都打不出去了。”

  “如果有人问我那时候为什么不搬出这个地方?我会告诉他,因为这里是玉麦,这里是我的家。因为阿爸曾说过,如果我们走了,就没有人来守护国家的这块土地了。这是祖国的土地,更是我们祖祖辈辈居住的地方,我们必须守护好。”

  “1999年5户22人,2001年7户25人,2006年7户30人,2009年8户32人,2011年8户35人,2016年9户32人。”这是近十多年来玉麦乡的人口变化,卓嘎谈起这几年家乡的变化时,她的嘴角总是不自觉地微微扬起,那双仿佛不带有任何杂质的双眼显得神采奕奕。在玉麦巡边的漫长日子里,时间在她的眼角留下了几道细小的皱纹,但她的精神气儿始终蓬勃。

  2018年初,卓嘎入选“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当选了全国人大代表。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三人乡”老乡长、56岁的卓嘎,就这样带着玉麦人民的美好祝福和寄托,走进人民大会堂。“作为人大代表,我一定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的期望,积极履行职责,努力把基层群众最关心、最期待的建议带到大会上!”

  两代人,两万多个日日夜夜的守护 

  图为卓嘎代表在人大代表通道上回答记者提问,表示要将玉麦建设得像格桑花一样美丽!图片来源:人民网

  “初到人民大会堂,就好像来到了母亲身边。像是以前知道我有这样一位疼爱我们的慈祥的老阿妈,但却是相隔很远,只能在远处默默望着她,想着她。这次我参加全国人大代表大会的第一天,真真切切地见到习主席时,就犹如远在异乡的孩子见到父母般激动。”回忆起那天见到习近平总书记时的情景,卓嘎说自己这辈子都忘不了当时的任何一个细节。

  谈及这次的“两会”,卓嘎说,这次回到玉麦后她要将“两会”的会议精神传达给每个人。不管是从学习新时代的知识上还是从修宪内容,回去后要把自己心里记住的这些全都解释给他们听。

  玉麦乡虽只有9户人家,但是在近几年的时间里它有了极大变化,已经没有也没有想象中的那样落后。现在,家家开有旅馆、商店,最显眼的建筑则是一个边贸检查站。转山朝圣带动旅游业发展,给玉麦乡注入了新的经济活力。据报道,过去的一年里,玉麦乡人均收入超过5万元,远超全区平均水平;同年,投资2亿余元、总里程34公里的曲玉公路开工建设;国家电网进驻,家家户户实现了Wifi全覆盖;今年,乡亲们将搬进“幸福美丽边境小康示范乡”装配式结构“农家别墅”;还将迎来47户新搬迁的居民,到时全乡常住群众人口将达到196人。

  两代人,两万多个日日夜夜的守护 

  图为玉麦人利用农闲编织竹器,销往山外的市场。玉麦公路修好后,玉麦特产的竹编篮子,玉麦盛产的酥油、奶酪也走出了大山,走向更为广阔的市场。摄影:赵春江。图片来源:人民网

  “国家在这几年给了我们用于守卫国土的经费,又出资修建了通往边疆的公路,2017年国家又投入巨大的资金来建设玉麦乡,就比如,修建新房、修缮寺庙等等,投入了很多。像以前玉麦很多地方手机信号都覆盖不到,通讯非常不方便。现在在我们巡山路线的山顶上新建了手机信号基站,不管到哪里,完全不用担心通信联络的问题了,非常方便,现在真的是很幸福。”玉麦河日夜不停地流淌,见证了玉麦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如今玉麦乡已开通了宽带,方便快捷的微信支付,也成了村民们的日常。

  “现在我们乡里汉语最差的就是我和我妹妹。因为常年在山上没有任何人,所以实在学不会”,卓嘎笑说,“乡里的十几个孩子里,除了三个上小学的孩子之外,其他都在上高中或者大学。上小学的三个孩子分别是二年级、三年级和六年级,除了他们三个之外,其他人文化都比我高。上高中和大学的孩子我就更不能跟他们比了。”谈及乡里孩子们的教育,56岁的卓嘎略微害羞地低了低头。

  卓嘎家除了小儿子白拉,还有2个小孩:大女儿巴桑央吉和小女儿齐米卓嘎。他们现在都在外地读书,看到外面的世界,年轻人对未来都有了自己的规划。卓嘎劝儿女们学成后回乡里工作,可儿女们说一定要上好学,在外面找份好工作。面对儿女们的决定,卓嘎难免有些失落。她的儿女们也劝卓嘎,等他们将来条件好后,就将父母接到山外过更舒适的生活,但被卓嘎拒绝了。卓嘎说:“我从小长在这里,生活在这里,对玉麦的一草一木,我都有深深的感情。所以,我现在哪儿都不想去,只想待在玉麦,一直到老。”

  当采访结束时,玉麦乡老乡长卓嘎对记者说:“站在人民大会堂前,看到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我想起了阿爸亲手缝制的玉麦乡第一面红旗,想起1999年起玉麦乡从未间断的升旗仪式,也更加坚定了我像格桑花一样扎根雪域边陲,做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的使命与担当。”(中国西藏网文/王茜 嘉措)

标签:
2018全国两会 NPC&CPP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