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贾延宁)1919年至1920年,一大批爱国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为了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远渡重洋来到法国,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在巴黎留下了勤工俭学的足迹。除此之外,巴黎这座城市也见证了从巴黎共产主义小组,到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再到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以及中共旅欧支部等中国共产党早期海外组织的形成、建立和发展。
在法国巴黎13区“意大利广场”附近戈德弗鲁瓦街上坐落着一家旅馆,它有一个好听的中文名字——海王星。这里正是青年周恩来旅法时期居住和开展革命工作的旧址。如今,这家旅馆由一对华人夫妇李建乐、杨艳春经营。李建乐向记者介绍说:“当年周恩来(总理)就住在这个房间里,房间的格局实际上(与以前相比)变了很多。当年并没有这么大,非常小,大概有个8-9平米的样子,也没有任何的洗漱设备。房间里只放了一张床、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
1920年12月中旬,时年22岁的周恩来抵达法国南部的马赛港,后来在巴黎郊区的阿利昂法语学校补习法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法国社会矛盾相当尖锐,共产主义运动日益高涨,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和报刊十分流行。周恩来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包括《共产党宣言》在内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和法国、英国共产党的报刊。法国当代著名汉学家 阿兰-鲁林 这样评价周恩来:“在我看来,周恩来毫无疑问是所有人当中最具魅力的,因为他最开放、最聪明、最有学问。”
1921年春,经张申府、刘清扬介绍,周恩来加入了巴黎共产主义小组。小组成员后来还包括了赵世炎和陈公培,一共五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研究员 张文红 介绍说:“巴黎共产主义小组与国内李大钊、陈独秀以及上海发起小组都有一些联系,是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前的八个共产主义早期组织之一。1921年7月,党的一大召开之前,巴黎共产主义小组也接到了国内开会的通知,但因路途遥远,时间紧迫,未能派代表出席。”
1921年,留法勤工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遭遇困境,为了争取生存权和求学权,他们先后发起了“二二八运动”和“争回里昂中法大学运动”。当年6月,为反对北洋政府向法国政府秘密借款,周恩来和赵世炎、陈毅、李立三等人还发起了拒款运动并取得成功。这三次斗争,加强了勤工俭学生的团结,也促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有了新的觉醒。
1922年6月初,短暂移居德国的周恩来返回巴黎,并且与赵世炎、刘伯坚、王若飞、陈延年、陈乔年等人在巴黎近郊的布洛涅森林公园连续开了三天会议,讨论建立统一的旅欧共产主义组织问题。最终,组织的名称确定为“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通过了组织章程,选举了中央执行委员会,赵世炎任书记、周恩来任宣传委员,李维汉任组织委员。
周恩来当年旅法期间居住的旅馆成为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临时机关所在地。为了更好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壮大组织力量,1922年8月1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机关刊物《少年》杂志在这里创刊。周恩来、赵世炎、陈延年是主要编辑负责人。如今在里昂市立图书馆中文部,依然保存有这本刊物。里昂市立图书馆中文部负责人 雷橄榄 在展示《少年》原版刊物时介绍说:“这是《少年》的一期,是很古董的(方式)印出来的。你看(上面写着)俄罗斯革命5周年纪念。这是关于俄罗斯革命的文章。所有的都是手写,然后用油印印刷的。”
1922年冬,参加“旅欧中国少共”的共产党员组成了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少共”中符合条件的同志也都正式转为中共党员。1923年2月17日,经中共中央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批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更名为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在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章程中明确规定:“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执行委员会为本团上级机关”。会议选出了以周恩来为书记的新的执行委员会。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张文红介绍说:“当时,党团机关是合在一起的,领导机构也是统一的。团组织是半公开的,发表声明、宣言以及参加旅欧华人各个团体活动时,都是用‘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名义;党的组织是秘密的,不公开活动。这种组织机构的特点,一直保持到中共旅欧支部活动的结束。”
从巴黎共产主义小组,到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再到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以及中共旅欧支部,巴黎,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早期海外组织的形成、建立和发展。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一批有着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马克思主义者从这里回国后,投身到波澜壮阔的中国大革命的浪潮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