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国这十年 | 十年踪迹十年心:生态环境保护的中国行动
2022-06-05 13:21:39来源:新华网编辑:王鲁平

  新华社北京6月4日电  题:十年踪迹十年心:生态环境保护的中国行动

  新华社记者孟佳、齐菲、黄扬

  仲夏将至,八百里洞庭一碧万顷,浅浅掠过湖面的各色鸟儿勾勒出水天之间最灵动的一笔。

  位于长江中游的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在北宋文人范仲淹笔下“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千百年来,它是沿岸民众丰饶生活的保障,也是野生动物自在栖息的乐园。

  然而,洞庭湖也曾“黯然失色”。监测数据显示,2003年至2013年,洞庭湖的劣五类水质占比从零增加到5%,二、三类水质断面已经消失。

中国这十年 | 十年踪迹十年心:生态环境保护的中国行动

2021年11月27日,一群小天鹅在洞庭湖畔的湖南省岳阳市屈原管理区“东古湖”湿地越冬。新华社发

  今年25岁的何东顺就出生在洞庭湖,是一位“渔三代”。曾经,他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坐在自家船顶,望着宽阔的湖面上不时跃出鱼儿。但是,无序的采砂破坏、大吨位船舶航行使洞庭湖生态环境一度恶化。

  “小时候,湖底是茂盛的水草,还有小动物在水里游泳。夜里,成群的鸟儿飞过,能把天上的月亮遮住。”何东顺说,后来,洞庭湖清澈的湖水开始变黄,鱼儿明显少了,各种鸟类也随之离开,江豚也变得不常见了。

  水体污染、森林面积锐减、全球气候变暖、物种加速灭绝……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对生态环境的无节制改造与掠夺。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此前表示,人类应停止对自然毫无理性的破坏性战争。

  面对迫在眉睫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近10年来,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去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7.5%,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下降9.1%;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提高到84.9%,劣五类水质断面比例降至1.2%;新增国土绿化面积超1亿亩,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2万平方公里……

  几年前,作家北村告别16年的都市生活搬回老家福建省长汀县。在他的记忆中,故乡曾经水土流失严重,如今天蓝水绿、林茂田丰。

  持续多年治理,长汀水土流失率下降到2020年的6.78%,森林覆盖率达到80.3%。去年,长汀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实践还成功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中国这十年 | 十年踪迹十年心:生态环境保护的中国行动

位于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的长汀汀江国家湿地公园(2020年7月2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魏培全摄

  “长汀取得了水土流失治理、生态修复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多赢效果。”长汀县水保中心主任岳辉说。

  返乡的北村也有了新身份——农村电商从业者。依托当地良好的自然生态,他创立“北村自然生活馆”电商平台,河田鸡、山茶油、野生猕猴桃等30多种土特产品新鲜上线,主打“绿色、健康、原生态”。

  中共十八大以来,“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等新发展理念指导中国实践,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

  中国先后制修订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法等13部法律和17部行政法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数十项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方案出台;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管理、排污许可、河(湖)长制、禁止洋垃圾入境等环境治理制度落地生效;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基本完成,初步划定的面积比例不低于陆域国土面积的25%……

  “中国创造性提出的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在2019年联合国气候行动峰会上成功入选全球15个精品案例。”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石磊说,环境问题既是地方的,也是全球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立足于本国实际情况的同时着眼全球,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

  一株“风靡全球”的小草——菌草,身怀“点草成金”的绝技。它被称为“中国草”。

  菌草技术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福建。当时,人们为了提高收入大规模砍树种菇,导致“菌林矛盾”突出。“锯一车树回来种香菇,值不值得?”现在回忆起来,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仍觉得可惜。

  经过多年钻研,林占熺发明了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的菌草技术,兼具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这项技术不仅在中国取得成功,还吸引了世界目光。

  在他的办公室里,摆有一个标着红五星的地球仪,“有红五星的是菌草推广到的国家和地区,目前已有100多个”。

  对许多处于从贫困到温饱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如何处理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矛盾是一个难题。

中国这十年 | 十年踪迹十年心:生态环境保护的中国行动

林占熺(右一)在福建农林大学菌草园让尼日利亚留学生试尝幼嫩菌草的味道(2021年8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林善传摄

  菌草技术成本低、见效快、易管理,能在全球“播下种子”。在2021年菌草援外20周年暨助力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论坛上,多国领导人肯定菌草合作对消除贫困、可再生资源利用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作用。

  “唯有携手合作,我们才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海洋污染、生物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只有并肩同行,才能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全球生态文明之路行稳致远”“为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我们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

  中国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向世界发出的呼吁:全球从2000年到2017年新增的绿化面积中,约四分之一来自中国,贡献比例居全球首位;2016年至2020年,中国整治修复海岸线1200公里,滨海湿地34.5万亩,全球领先;过去十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突破10亿千瓦,绿色电力装机总量稳居第一……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气候行动高级别倡导者奈杰尔·托平表示,“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态文明”在某种程度上就好像用诗歌般的语言描述经济和科学,这是一份“独特的中国礼物”。这些充满诗意的中国理念将在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保护的多边主义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长江保护法、长江十年禁渔等一系列保护措施的严格实施,洞庭湖渐渐回到何东顺记忆中的样子。大学毕业后,他选择回到家乡加入父亲何大明所在的护鱼员队伍。

  “我是在洞庭湖长大的,应该为它做些事。”何东顺说,这两年他见到了许多很久没见到的小动物,洞庭湖正在恢复它从前的美丽。(参与采写:张兆卿、史卫燕、涂洪长、庞梦霞)

标签: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