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海南首次发现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 距今1万年前后
南或河遗址发掘工作场景。本组图片均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提供
在南或河遗址发现的磨制石器。
5月14日,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南或河遗址发掘领队处了解到,此前发现的白沙黎族自治县金波乡南或河遗址,是海南首次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
南或河遗址位于白沙黎族自治县金波乡石碌河上游的支流南或河北岸。该遗址于2023年被发现,经考古工作者实地踏查、试勘确认其为一处以旧石器时代为主体的文化遗存。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4年9月至12月,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山大学联合对南或河遗址进行了主动性考古发掘。
遗址目前已出土编号石制品6000余件,筛洗出土石制品已达2万余件,另有相当数量的果壳和炭屑遗存。经光释光测年,初步得到遗址年代结果为距今1万年前后。
从发掘情况来看,该遗址有火塘遗迹以及保存良好的人类石制品打制活动现场,结合果壳的发现,可以推测古人类在此发生了打制石器制作等生产和生活行为。
从目前尚属有限的考古发掘与调查结果来看,南或河遗址是海南岛已知面积最大、保存状况最好、地层堆积最厚、文化层序最多、文化遗物数量和内涵最丰富,且具有明确年代序列的唯一一处史前旷野遗址,极大地丰富了海南地区史前考古的遗址类型和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考古新发现价值。
从现有的初步观察整理结果考量,南或河遗址发掘的石制品具有中国南方的砾石石器文化传统的特征,又不同于目前所见中国华南地区的石器技术特点;其在一定程度上与东南亚和平文化可以对比研究,又不乏本有的自适应特色。
南或河遗址的考古发现意味着什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侯亚梅介绍,该遗址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当时人类石制品打制和其他丰富生活行为的证据,为进一步的石器技术演变与古环境耦合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此外,系统考古调查表明南或河流域不只包含一个单一遗址,而是一个聚落群,为进一步的流域系统考古发掘与研究提供了基础。同时,也为研究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的人群互动和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考古依据,具有多方面深远的学术价值。(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刘晓惠)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